返回首页

基金投资八大错觉 你是不是中招了

证通财富

  错觉一:基金投资=股票投资

  不少投资者将基金投资等同于股票买卖,频繁进行波段操作,结果得不偿失。

  投资者通常很难自己去判断股市趋势和操作时机,即使择时准确,赚取的差价有时候也不能弥补频繁操作产生的交易费用和时间成本。

  以股票型基金为例,赎回费一般为0.5%,赎回后再买回来的申购费通常要1.5%,也就是说,在做波段操作时,一般只有在确保赚取的差价收益超过2%才有赚头。

  不容忽视的是,股票型基金赎回的资金到账时间较长,一次操作要付出相当大的时间及机会成本。而且基金是以组合投资的方式投资于证券市场的,一般情况下,净值是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大幅波动。投资者高抛低吸、波段操作的空间小于股票投资。

  错觉二:净值高就是好基金

  在购买基金时,要看的是基金的收益率,而不是看净值价格的高低。

  例如,a基金和b基金同时成立并运行,一年以后,a基金单位净值达到了1.50元/份,而b基金单位净值只有1.20元/份。按此收益率,再过一年,a基金单位净值将达到2.25元/份,可b基金单位净值只能是1.44元/份。如果在第一年购买了相当便宜的b基金,收益就会比a基金少很多。

  错觉三:多动多收益

  基金定投因长期复利效应,成为很多父母为子女积累资金的投资方式。但可惜的是,在高收益的诱惑面前,“多动症”成为不少人的通病。

  基金定投讲究的是稳定和长期,只有在市场波动中坚持稳定操作的投资者,才有可能成为胜者。

  错觉四:基金投资风险均不高

  基金投资不同于银行储蓄,也不同于债券,投资者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有可能承担一定的损失。从美国市场最近20年的统计来看,股票型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是15%。所以,投资者应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收益预期。

  投资者应根据年龄、收入、风险和收益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1、要注意分散投资,在储蓄、保险、资本市场中合理配置资产。

  2、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的基金产品。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的风险从高到低,收益也有很大的差异。

  3、要仔细阅读基金契约和产品说明书,考察基金管理人是否严格履行契约,比较不同基金产品之间的细微差异。

  错觉五:守住一只,不变就是王道

  在证券市场发生较大变化时,很多投资者认为守住一只基金,等市场回暖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但其实可巧用基金转换来重新配置资产,以获得收益。基金转换无须赎回原有基金,可直接将原有的基金份额转换成同一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份额。

  基金转换的好处也不少:

  当股市波动较大时,将高风险股票型基金转换成低风险的货币型或债券型基金,可适当规避投资风险。

  当收入状况或风险承受能力发生变化时,可通过转换,投资于符合自身投资目标的基金产品。

  如果先赎回一只基金,再申购另一只基金,则要付出赎回费和申购费;如果进行基金转换,就只要收取拟赎回基金的赎回费和拟申购基金与拟赎回基金之间的申购费差额。基金从赎回到再申购,所花费的时间一般需要3-7天,基金转换则可在当日完成。

  错觉六:购买渠道都一样,能买就行

  购买基金的渠道有很多,可通过银行柜台及网上代销、券商网上代销、基金公司网上直销、场内交易平台和第三方代销等渠道购买基金,但各渠道费率相差悬殊。

  中小银行的费率可低至6-8折,券商为4-6折,基金公司网上直销一般低至4折,第三方销售机构有时折扣更低。还可通过各家银行网上银行、基金公司直销以及二级市场购买ETF或者LOF基金。通过基金公司直销,只能购买本公司的产品,但好处是费率更加便宜,且可在不同产品间灵活转换。三方渠道购买基金,一般可以享受打折,且方便快捷,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

  错觉七:要打新,新基金比老基金好

  其实老基金有历史数据,可以了解基金经理的操作水平,但新基金业绩的考量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新基金均要在半年内完成建仓任务,有的建仓时间更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规模有限的股票市场,必然会购买老基金已经建仓的股票,为老基金抬轿。

  新基金在建仓时还要缴纳印花税和手续费,而建仓完的老基金没有这部分费用。有时老基金还能按发行价配售锁定的股票,该股票将来上市就是一块稳定的收益,且研究团队一般也比新基金成熟。

  错觉八:分红次数越多,这只基金越好

  有的基金为了迎合投资者快速赚钱的心理,封闭期一过,马上分红,这种做法就是把投资者左兜的钱掏出来放到了右兜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与其把精力放在迎合投资者上,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市场研究和基金管理上。投资大师巴菲特管理的基金一般是不分红的,他认为自己的投资能力要在其他人之上,钱放到他手里增值的速度更快。所以,投资者在进行基金选择时,一定要看净值增长率,而不是分红多少。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