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产一定有钱 有钱不一定是中产阶级

大巴腾讯理财

  近期,“中产阶级”这个词再度成为朋友圈的热点。无论是《欢乐颂》里的安迪和关雎尔,还是瑞信研究院声称的中国中产阶级财富总量已列全球第三,给人的感觉似乎中产阶级正在内地不断崛起。可是环视四周,身边敢于自称中产阶级的人实在不多,这让我们难免心生“被中产”的感受。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中产阶级呢?

  从2美元到150美元 中产的标准很宽泛

  要说权威,世界银行够权威了吧。那么好,参考维基百科的表述,世界银行将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日收入超过2美元定义为中产阶级。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你每天的收入所能买到的商品差不多相当于2美元在美国能买到的商品,那么你就是世界银行眼中的中产阶级。

  2美元是多少呢?按照当前汇率,大约相当于13元人民币。考虑到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一向较高,基本上你每天赚10元人民币以上,月工资220-280元,就能算得上世界银行眼中的“中产阶级”了。

  怎么样,看了这个标准,大家心里是不是好受多了——原来中产标准这么低,在中国连饭都吃不起的人竟然也能算得上“国际标准”的中产阶级?!

  好吧,如果大家觉得这个标准太胡闹,那么我们来换一个。按照世界上相对狭义的标准,日均收入超过85美元的,能算中产阶级。85美元是多少呢?大概相当于一天500元人民币,月收入11000元,年收入132000元。要说这个水平绝对不低了,要知道2015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也只有62029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更是只有39589元。年收入132000元,已经超越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收入的一倍和私营单位职工收入的2倍了。

  不过,估计仍然有很多人对这个收入水平不以为然。尤其是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打拼的白领们,普遍觉得月收入10000多,也就刚刚够在这个城市比较体面地活下来。但要说自己是中产阶级,这底气和断气也没差多少了。

  那我们继续把标准往上抬。根据一份最新出炉的针对北亚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中产阶级调查显示,大陆自认为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人民币,也就是夫妻人均月收入在22500元左右,差不多每天150美元,比我们的上一个标准要又高出了将近一倍。除此之外,这个调查还显示,有房、有车,以及拥有至少150万的流动性资产(区别于房子这样的固定资产),同样是内地中产阶级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准。

  中产一定有钱 但有钱不一定是中产

  从2美元到150美元,中产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其实,所谓中产阶级,既然被冠以“阶级”二字,就不单单是一个财富的概念,而更被赋予了一套价值观体系、社会理念和行为准则。

  在英国现实主义的开端之作《鲁滨逊漂流记中》有一段对于中产阶级的描述,是鲁滨逊之父对鲁滨逊的谆谆教诲:“中间阶层的社会地位才是最理想的,不用像下层人那样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衣食无忧,也不会因为上层人的骄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倾轧而弄得心力交瘁,所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确实幸福无比,人人羡慕”

  当时可能还没有诞生“中产阶级”这一划分,但对于处于类似社会地位的人来说,这段描述相当有代表性。也就是说,中产阶级应当是从事并不繁重的中高端技术或智力劳动,仍以劳动和经营性收入为主,财产收入为辅,总体上拥有满意的收入,居有定所,衣食无忧,但离奢侈还有相当距离的一个社会阶层。

  在美国,中产阶级代表了处于收入中间层的一大群人。由于美国 “枣核型”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得超过2/3的劳动力处于收入中间层。虽然中间层的底和顶之间可能相差着几倍的收入,但两者的生活模式并无显著区别。基本4-5口之家,2台车,1间小洋房,齐备的家具,规律的生活,中等偏高的教育水平等等,政治理念也较为接近。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安卓与苹果、丰田与宝马、郊区和海边,以及普通高校和常春藤名校等生活细节罢了。

  回过头来,中国的中产阶级应该代表一种怎么样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按照生活无忧的标准,一个三口之家拥有一套150平米的房子应该足够了(人均50平米,按人口增减),拥有一辆普通代步车,拥有比较宽裕的应急和养老资金,平时生活不奢侈但有品位,注重子女教育。能做到这些,应该就能够成为中产了。那么要实现上述这样的生活方式,大约需要多少钱呢?我们不妨来粗略计算一下。

  在上海,一套150平米的房子大约需要450-600万,如果考虑贷款的话30年内总支出可能需要达到600-800万。代步车15万可使用10年,牌照9万无限期使用。子女教育支出月均3000,同时人均月支出再加3000。考虑到延迟退休的影响,退休后按20年计算每年再安排养老金10万,两人合计400万。上述这些需要在22-65岁之间准备完毕。也就是说,家庭月均纯收入需要达到35000-40000左右。这和我们上面第三个标准差不多。

  但是同样的生活模式,在二三线城市所需支出可能就打打降低了。例如在苏州购置150平米的房子可能只需要250-300万,即使考虑到贷款因素,30年内总支出也不过350-420万。子女教育支出和生活成本也要比上海更低,因此养老金储备也可以同步降低。这样算下来,如果是在苏州要过上和上海类似的有房有车、衣食无忧、教育优质的标准,家庭月均纯收入达到15000-20000差不多就够了,比上海要低一半。而如果是居住在四五线城市,这个要求可能更低。

  当然,我们不能说苏州和上海享受到的物质和精神服务能够完全一致,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铁律是肯定存在的。但正如前面美国的例子,虽然生活的质量有别,但生活的模式基本上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安卓与苹果、丰田与宝马、郊区与市区,以及普通211和北大清华罢了。

  成为一个中产 生活模式远比资产数字更重要

  那么到底要多少钱才能在中国成为一名中产呢?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不同的城市要求是不同的。一线城市可能要家庭月收入4万以上,二三线城市可能2万左右也够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或者说,一个全国平均的数字对你我来说并没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而要成为中产阶级的机缘,生活方式可能远比账面上的数字更关键。

  首先你必须有一技之长,有相当的智商和情商,必须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职场的挑战和社会的进步,决不能被生活的压力逼得喘不过气来。

  其次你应当有一个完整的人生规划,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养老乃至生后市,都按部就班地从容安排好,不会因为其中某些环节而狼狈不堪。

  第三,家庭可投资财富稳步增长,为未来的子女教育、退休养老打好基础。这中间笔者不得不说两个误区。首先别把房子看的太重,尤其是唯一一套房。虽然算算都是百万富翁乃至千万富翁,但去除房子各个都是穷光蛋。这样的生活绝不是中产阶级。其次别把投资看的太重。中产阶级需要有稳定的收入,但这种收入更多是来自于一技之长的劳动,而非资产的巧妙腾挪。用双手和智慧致富,几乎是全球中产阶级的共识。用资本去吸血虽然看上去“高大上”,但那更多是富豪阶级的专利。

  所以千万别把太多心思放在炒股炒楼炒期货上,稳健理财就好。

  理财理不出中产 但中产必须理财

  正如上面说的,想靠投资和理财成为中产阶级,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除非你有基金经理这样的能力,如果是这样,那么你不妨将投资作为你的一个稳定职业)。但反过来,中产的生活却离不开理财的助力。对于中产阶级,笔者的建议是以储蓄入手,保险为基,稳健投资,逐步积累。

  从储蓄入手,这点很容易理解。没有初步的积累,也就谈不上后续的理财。而且作为拥有稳定、体面收入的中产阶级,自然也无需彩票、炒股这样高风险高不确定的投机项目去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

  以保险为基,关键在于通过保险保障自己的生活水平不发生大的衰退。一般来说,对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最基础的保险是财产保险、意外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财产保险主要针对汽车和房屋。汽车保险不再赘述,房屋保险则相当廉价,通常每年几百到上千元,即可为自己的房屋全额投保。意外险是为了防止家庭劳动力遭受变故导致家庭收入大幅下降,进而造成生活水平的倒退。重大疾病险则从防止中产阶级家庭因病致贫或返贫。

  稳健投资,意思是对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来说,仅仅靠人的价值就已经能够获得比较好的生活保障。因此没有必要冒太大风险去博取更高的不确定收益。通过基金定投、配置较高比例的固定收益产品等等方式,降低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水平,可以避免自己本已幸福的生活,因为错误投资而莫名倒退。

  最后在稳健投资和劳动致富的基础上,逐步积累子女的教育金和养老金,不要急于求成。中产阶级虽然抗风险能力已经不弱,但相比土豪,还是经不起太多折腾的。所以控制理财中的风险,是中产家庭理财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至于有人说,凭什么我不能通过投资理财从中产阶级跳跃到富豪阶层呢?

  对此笔者不得不说,就算你的投资成功翻了几倍乃至几十倍,相信我,你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富裕一点的中产阶级罢了。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