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京城房贷额度充足 首套房88折一个月放款

证券日报

  [摘要]目前京城房贷额度非常充足,以往在年末贷款放款慢的现象基本没有出现。多家房屋中介对记者表示,房贷一个月放款没有问题。

  天津地区部分银行开始执行“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的房贷新政

  本报记者 毛宇舟

  9月30日,央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通知,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对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北京虽然因为限购不在新政实施城市名单内,但是京城房市依旧火爆。

  《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京城房贷额度非常充足,以往在年末贷款放款慢的现象基本没有出现。多家房屋中介对记者表示,房贷一个月放款没有问题。

  对此,光大银行个金部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解释称,在各家银行中,房贷属于比较优质的贷款,不良率很低,在银行贷款不良率普升的情况下,这部分贷款额度会宽松一些。

  京城房贷额度充足

  根据融360数据,目前多家银行在京房贷业务都正常进行,首套房贷88折是主流,也有少部分银行提供85折优惠。

  其中,农业银行、包商银行和北京银行提供首套房85折的优惠。不过要想获得如此低的折扣,农业银行要求征信记录良好且还款能力佳。链家地产一名销售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农行一直优惠力度较大,曾经在7月份提供过首套房85折的优惠,不过仅仅优惠了一个月就因为贷款客户过多而停止了,且对客户要求非常高,比如信用卡不能有任何一次逾期记录等。

  此外,北京农商行和包商银行也可以提供85折优惠。不过,在包商银行贷款,需要提前在借记卡中存款,金额为贷款总额的百分之五;北京农商行则要求贷款客户为VIP客户。

  而大部分银行以首套房贷88折为主。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渤海银行、东亚银行等均承诺首套房享受88折贷款优惠,且无其他附加条件。

  上述链家地产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以往在年底,银行贷款额度出现紧张是很普遍的现象,说一个半月放款往往拖到2个月,甚至有一段时期客户要将近半年才可以拿到尾款,不过今年这个现象基本没有出现,目前客户手续齐全的话,从面签到拿到尾款,最快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从银行得到的反馈是,贷款额度比较充足。

  天津地区部分银行执行新政

  9月30日,央行、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将不限购城市首套房商贷最低首付款比例下调至25%。同时,住建部等三部委发文放宽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包括提高实际贷款额度、全面推行异地贷款业务等内容。

  按照房款总价200万元计算,此次房贷新政执行后,首付比例从3成将至2.5成,这就意味着首付款从60万元降至50万元,然而贷款部分从14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以商业按揭贷款30年等额本息还款为例,月供则从6994元增加至7494元,月供增加了500元。

  根据《证券日报》记者的了解,天津地区部分银行已经开始执行新的政策。

  建行个金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要享受首付25%的优惠,银行目前是认房又认贷,经查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核实借款人家庭名下没有个人住房贷款记录的;经借款人在贷款申请表上书面声明其家庭是首次购房的,如借款人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即可认定为首次购房。

  简单而言,如果买房者曾经有过贷款记录,则不能够按照首套房进行首付优惠。不过银行人士也表示,贷款政策时常变化,不排除今后会放宽贷款优惠条件。

  除了贷款记录要求以外,对于贷款人资质审核也更为严格,光大银行个金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虽然收到政策调整通知,不过执行起来,银行可能会定的门槛较高一些,对于借款人的资质,要比以前更加严格,这样可能一些有过征信不良记录的人,虽然仅仅逾期一次两次,但是仍然无法获得最高贷款优惠。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认为,政策对银行业的直接影响,主要在于贷款结构方面。购房贷款利率维持在基准左右,其判断银行业存贷利差大约在3%左右,低于中报股份行算术平均3.96%及大行算术平均3.56%,但购房贷款不良贷款率非常低且有不动产抵押,在资产安全性上有明显的优势。从信贷信用成本率上看,中报股份行算术平均年化1.44%,大行算术平均0.98%,购房贷款占比提升对利润增长作用偏正面。如新政带动三四线城市地产开发需求回暖,对银行高收益开发贷亦有正面影响。

  2015年起银行业提高了房地产相关信贷比重,按2015年6月数据,购房贷款、开发贷分别同比增长18.2%、24.86%,较去年同期明显增长,也明显高于同期贷款13.4%的增速。6月购房贷款、开发贷共占信贷比重19%,在“930新政”下比重有望继续提升。涉房信贷高增长对净息差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对改善资产质量,降低信用成本有明显作用,对银行净利润影响正面。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