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市场热点快速切换 私募基金寻觅确定性投资路径

刘伟杰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日,热门主题轮番上阵,让投资者捉摸不透。多位私募基金人士称,近期主题概念快速轮动,是由于市场缺乏结构性行情,部分游资及“短炒”选手只能在一些概念主题、超跌反弹及高股息板块里寻找机会。

  热门主题轮番上阵

  1月5日,银行股和固态电池走高,供销社、景点及旅游、露营经济、小家电及服装家纺等大消费主题纷纷下行,医药赛道密集走软,PEEK材料、混合现实、BC电池、汽车芯片以及超导概念等热门概念遭遇重挫。

  1月2日以来,可控核聚变、PEEK材料、煤炭开采加工等概念板块一度领跑市场,引起投资者关注,除煤炭股较为坚挺之外,其他主题在频繁轮动切换中已“黯然神伤”。

  铨景基金FOF基金经理郑彦欣表示,近期主题概念快速切换,是由于市场缺乏结构性行情,强逻辑的主线行情仍在酝酿中,部分游资及“短炒”选手只能在一些概念主题、超跌反弹的板块里寻找机会,投机属性较明显。这背后的深层次市场逻辑是投资者当前保持谨慎观望、伺机而动的心态,对下一个市场主线尚未形成共识。

  “近期多个消费细分赛道反复活跃,一方面是由于久跌后市场亟待反弹,另一方面是投资者的消费复苏预期在春节假期前有所升温。”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认为,目前的市场流动性不佳,没有进一步的增量资金,各细分赛道轮动在所难免。结合历史表现来看,消费风格往往在跨年行情前后表现占优,而存量竞争仍是当前消费行业的主要态势。

  顺时投资权益投资总监易小斌表示,“主题横行、概念疯转”反映的还是信心不足和情绪不稳,由于没有持续性的热点,部分资金只能盯着政策、行业轮番炒作。

  持续挖掘内在价值

  在市场增量资金不足的背景下进行存量博弈,投资者该如何把握行情?主题概念快速轮动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投资逻辑?

  黑崎资本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兴文表示,目前,有两个方向是较为正确的逻辑:一是改变世界的科技,聚焦于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新兴技术,如可控核聚变、室温超导、PEEK材料等;二是那些被视为“现金奶牛”的传统行业,如医药、煤炭、石油等。

  在陈兴文看来,这两种策略各自反映了不同的投资逻辑。一方面,改变世界的科技代表了前沿科学的进步,它们有潜力引发能源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革命性变化,这类投资吸引那些寻求长期增长和创新的投资者。另一方面,医药、煤炭等行业通常被视为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基本支柱,这些行业可能不会提供像高科技领域那样的高增长潜力,但它们通常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较为确定的收益。

  郑彦欣表示,建议投资者做到心中有“锚”,坐怀不乱,切忌盲目跟风,切忌不理性地追涨。应把精力聚焦到股票的“资产属性”,持续挖掘、跟踪、确认心仪标的的内在价值,待其估值被市场情绪误杀时果断进场,然后耐心静候估值回升。

  医药、煤炭等行业通常被视为具有防御性质的投资选择。业内人士称,当前煤炭板块龙头估值依然处于6倍左右的低位水平,现金流充裕、股息率高,堪称A股“最强红利板块”。此外,医药行业往往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即使在经济低迷时期,对医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保持稳定。

  陈兴文认为,医药和煤炭都属于基本面良好、盈利稳定的投资压舱石,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可以为投资组合提升安全边际。在经济或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时期,在投资组合中纳入这些基本需求行业,能够在市场波动时提供一定的缓冲。

  平衡风险和回报

  不少机构人士认为,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仍将延续复苏态势,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进一步强化。此外,越来越多迹象表明美联储将于今年降息。随着今年国内外积极因素继续积聚,一季度乃至全年存在哪些确定的投资机会?

  陈兴文表示,当前,科创50指数已创历史新低,创业板动态市盈率仅有46倍,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均不足10倍。当前市场处在“黄金买点”。构建一个围绕“新兴科技”和“现金奶牛”概念的“剑盾”投资组合是一个有趣且有效的策略,在今年的投资环境中,这种策略结合了增长潜力和稳定性,旨在平衡风险和回报。

  对于一季度的投资机会,易小斌认为,一方面是超跌的机会,许多赛道和公司经过近两三年的调整,跌幅巨大,回撤达到60%、70%的比比皆是,但公司的基本面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没有变得更坏,这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消费等行业;另一方面,去年崛起的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科技成长行业,未来仍是市场的香饽饽;煤炭等高股息标的依然会受到市场欢迎。

  “目前更看好电子、医药、军工行业,2024年的成长确定性较高。其中,医药当前进入全面出清的状态,筹码、估值在低位,成长型公司存在机会;军工行业持续增长,阶段性调整有望结束;AI板块如取得突破性进展,将带动电子等大科技板块反弹。此外,新能源或将成为弹性较大的行业。新能源目前处于低估值低景气低配置的阶段,在2024年的某个阶段可能会从左侧迈入右侧。”一位私募基金人士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