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PEEK板块逆势走强 私募把脉非金属材料行情走向

刘伟杰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2月22日,新概念PEEK材料赛道大涨8.10%,不少个股涨势如虹,而这只是近期非金属材料板块强势拉升的缩影。自10月下旬以来,该板块近两个月已累计攀升超31%,获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多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智能汽车、机器人和3D打印对轻量化新材料的需求迫切,上游氟酮成本占比近半,少量核心设备器件依赖进口,PEEK材料具备优异的物理性能,当前合适的价格和未来较大的降本空间,有望使其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

  PEEK材料站上新风口

  12月22日,PEEK材料概念站上新风口,同花顺数据显示,这个仅涵盖8只概念股的赛道当日大涨8.10%,华密新材、富恒新材、中欣氟材、新瀚新材等不少个股密集拉升。

  作为新风口,PEEK材料板块的爆发之路似乎并不顺畅,其在12月20日正式进入投资者视野,当天该赛道收涨超5%,同时收获长长的上影线;12月21日该赛道却重挫7.83%,这对于新风口行情并不多见。

  谈及PEEK材料板块爆发的原因,排排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分析称,一方面,其作为一种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不仅具有刚性和韧性,同时重量还比较轻,因此非常适合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半导体、汽车和机器人等对轻量化有着很高要求的领域。伴随着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不断崛起,市场对PEEK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伴随着PEEK材料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在性能变得更加优异的同时,其新应用也在陆续推出,未来其应用领域也会变得更加广泛。

  铨景基金FOF基金经理郑彦欣认为,当下,高端制造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及各国工业化竞争的核心领域,人工智能又是热点中的焦点。其软、硬件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足够吸引眼球。以PEEK材料为代表的轻型非金属材料是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硬件板块的基石。

  根据沙利文咨询的预测,2022年至2027年期间,我国PEEK市场需求量将由2334吨提升至5079吨,对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6.8%;市场规模将由14.96亿元提升至28.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3.7%。

  人形机器人带来更大需求

  12月中旬,特斯拉发布的第二代Optimus机器人,采用PEEK材料进行减重,以提高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和灵活性。某业内人士称,这是PEEK材料首次走上“舞台”,让公众开始重视该材料的性能,不久后相关行情才在资本市场发酵。

  据上述人士测算,生产1000万台人形机器人将产生350亿元PEEK需求。未来国产PEEK存在175亿元的增量市场。

  此外,国金证券数据显示,PEEK材料供应呈一超多强格局,全球龙头威格斯年产能7150吨,占全球份额60%,国产头部公司中研股份、鹏孚隆2021年销量分别为623吨、226吨,市占率分别为8.1%、2.9%。其中,中研股份位居全球市占率第四位。PEEK材料国内价格约为30-40万元/吨,国外约80-100万元/吨,国内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止于至善投资总经理何理认为,人形机器人对于材料主要要求为轻量化、耐久性。PEEK材料是热塑性材料,容易加工成各种形态的零部件,且纯PEEK树脂材料密度仅为13g/立方厘米,是一种极佳的高强度、轻量化材料,也具备耐腐蚀、耐磨等优异特性,有望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

  对于PEEK材料的成本构成,国金证券分析称,直接材料占据75%,而直接制造费用、直接人工以及能源动力和运输费分别为11%、8%和6%。其原材料主要包括氟酮、对苯二酚、二苯砜、碳酸钠等,而二苯砜是生产过程中的溶剂,可以回收再利用,耗用量较小。

  非金属材料强势拉升

  PEEK材料的爆发也拉动了非金属材料板块的走强。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收盘,非金属材料自10月下旬以来不断攀升,累计上涨超31%。

  郑彦欣认为,PEEK材料作为轻量化非金属材料的代表之一,市场在关注PEEK材料的同时,也延伸到整个非金属新材料板块,并由此带动整个非金属新材料赛道的估值进一步提升。其深层次原因是投资者对中国高端制造的密切关注和发展信心。

  三十三度资本基金经理程靓表示,一是三季度非金属材料板块的ROE达到19.33%,创下2022年二季度以来的新高,成为明确的成长突出板块;二是该板块的估值正处于历史低点,整体性价比较高,容易引发资金的关注;三是随着科技的突破以及研究的深入,非金属材料的功能和效益会进一步提高,为后续的增速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对于明年相关板块的走势和逻辑表现,郑彦欣认为,下游需求爆发会带动明年行情的积极变化,随着AI等行业的崛起,高端电子树脂、封装材料、显示材料等新材料需求量不断增长;新能源赛道也将呈井喷之势,锂电回收、芳纶涂覆、POE材料等细分领域拥有巨大商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