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凯辉基金刘汗青: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张枕河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针对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热点问题,凯辉基金资本市场负责人刘汗青日前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规模已占全球份额的30%,但私募股权二级市场规模尚不及5%,中国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IPO前退出案例增多

  中国证券报:最近一年,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加大了在IPO前退出的力度,相关案例增多,这是否成为新趋势?

  刘汗青:IPO前退出的案例数量在现阶段的确有所提升,这是中国市场趋向成熟化的体现。从数据上看,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规模已占全球份额的30%,但私募股权二级市场规模尚不及5%,私募股权二级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目前我们观察到三个最新情况。第一,中国2021年并购交易数量继续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交易涉及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第二,各级政府积极推动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建立,进一步完善了上市前股权投资退出的机制。第三,不同背景的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先后成立,有效平衡了私募股权投资二级市场的问题。

  从交易效果来看,目前上市前退出仍以小额、偶发性交易为主,市场整体的供需还未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化。

  中国证券报:作为私募股权基金,凯辉基金在退出领域有何创新措施?

  刘汗青:凯辉基金创立于2006年,已在全球范围内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周期,也成功实现了拼多多、索菲亚、美年大健康等多个项目的退出。随着组织架构升级及运营模型的进一步优化,凯辉基金在退出方面形成了更为有效的机制。

  一是全链路的退出管理。投前就会考虑多种退出可能性,明晰潜在障碍并灵活设计投资架构及条款;投后持续跟踪企业运营及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各退出路径可行性,并积极协助企业制定或调整融资及上市方案。

  二是清晰角色定位。明晰基金、行业、项目及资本市场不同负责人的相应职责,综合基金策略、行业发展、企业经营、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决策最优退出方式及时机。

  三是结合退出导向的投后赋能。根据企业发展以及退出路径需求,为企业导入相关资源、补强企业相关能力,在有效夯实企业增长基石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了退出的可控性。

  谨慎把控退出节奏

  中国证券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IPO前退出一般出于何种考量?不同行业和企业是否存在差异?

  刘汗青:投资机构在企业IPO前选择部分或全部退出,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基金层面,因基金策略调整、基金整体收益管理、基金期限临近等原因,需要回收投资;二是企业层面,因企业增速放缓、行业政策或市场逻辑出现变化、上市计划延后等原因,机构主动寻求老股退出;三是技术层面,考虑到不同股份占比在上市后的减持难度(例如5%以上股东的额外程序和限制),以及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异(可能短期出现倒挂)等因素,实现部分老股退出。

  在评判退出路径时,不同的行业与企业也存在差异。例如,大工业领域的项目往往更多用一级市场思维进行考量,更多是增长空间和速度的判断;大消费领域的项目在退出决策时,则会结合行研及估值方法论,引入较多二级市场思维。在企业层面上,则需更多从企业自身能力矩阵的角度进行考量。

  中国证券报:在退出节奏把控方面,有哪些措施可供业界借鉴?

  刘汗青:不同机构在管理策略和风格上都会有些差异,因此在退出节奏上会有不同方面的考量。基于目前较复杂的市场情况,我们将近期的一些思考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一是设立退出领域的专人专岗。凯辉基金建立了完善的退出追踪制度,并由专人负责跟进及评估退出进展,有效保障单个项目的退出与基金整体运作需求相符。

  二是退出方式的灵活多变。凯辉基金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退出路径规划,探索不同路径下退出的可行性。

  三是风险与收益的量化平衡。针对具体退出决策,我们团队往往回归到风险与收益的量化计算,根据对不同退出情景下的回报测算,确定具体退出节奏,力争通过分阶段退出降低风险,优化收益。

  总结而言,在目前多变的大环境下,需重视退出环节对基金整体业绩的影响,在建立敏捷决策机制的同时避免墨守成规。

  中国证券报:今年看好哪些行业投资前景?

  刘汗青:凯辉基金目前累计管理规模已经超过40亿欧元,在四大洲投资超过230家企业,先后投资了拼多多、Chime、Glovo、Momenta、元气森林、京东物流、德尔玛、爱回收、纵腾网络等极具影响力的优秀项目。近五年,凯辉基金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并陪伴了近30家“独角兽”公司。在中国,我们主要关注消费、工业、医疗、能源“双碳”、科技相关领域中具创新性和发展前景的企业。

  某个行业在一段时间内的遇冷或火爆都是正常现象,但我们相信自己的方法论和投资逻辑。在取得良好财务回报的同时,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企业家的创业初心及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