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星石借大集合曲线涉足公募 私募觊觎券商通道

王丹21世纪经济报道

  东方证券日前宣布率先获得公募资格,使得各方机构对公募牌照的竞争愈加激烈。然而因私募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尚未出台,该类机构获准开展公募的时间至今仍难预期。

  星石投资曾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率先拿到公募牌照的私募机构。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们已经决定借道券商大集合,提前向公募进军。

  星石曲线进军公募

  星石投资市场部相关负责人9月4日告诉记者,近期(9月20日),该公司与中金合作的一款大集合产品——“中金星石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将做一次持续营销,此次发行将由中金公司的财富管理团队在全国17个营业部同时进行,还可能引入第三方机构推介销售。

  对星石投资来说,一方面,公司借此获得了一条类公募通道;另一方面,正如星石负责人所说:“由于私募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私募获得公募基金牌照的时间至今还不确定,目前来看,必将晚于券商、保险等机构,因此,通过参与大集合产品管理,星石可以提前涉足公募业务,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同时为自己未来发行公募产品积累经验。”

  星石是至目前为止唯一一家已经明确表示有意开展公募业务的私募。据记者了解,其公募业务申请商业上的准备工作现已基本就绪,正在等待后台外包等细则出台。

  不过,不可否认,尽管星石投研团队中江晖等人具有公募基金从业背景,但就整个公司而言,公、私募产品毕竟客户群体不同、诉求不同,且当下公募基金发展并不顺畅,星石若急于独自运作公募业务难免有些底气不足。

  “此次参与大集合产品管理,就是给自己寻求一次实习、练手的机会。”星石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六年中,公司客户主要集中于资产千万元以上的高净值群体,与更广大的低净值客户缺乏接触,借助“大集合”,可以帮助公司熟悉这部分客户,在开展公募业务前,获得这部分客户对“绝对回报”产品的反映,以便公司更加有的放矢地设计公募产品以及投资策略。

  资料显示,“中金星石”成立于今年5月29日,是一款非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存续期限为两年。

  私募中意券商公募通道

  此前,私募与券商合作发行的资管产品几乎都是“小集合”,参与人数在200 人以内,投资起点为100 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也曾有大型私募与券商谋划过发行“大集合”,但因审批较难、风险较大等因素,最终成行者寥寥无几。

  对于星石这种欲借道大集合曲线涉足公募的做法,记者采访了多位大中型私募的负责人,他们均表示有一定兴趣,会继续观察。

  上海一家阳光私募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私募对券商的大集合通道都觊觎已久,主要就是看中了其类公募的特征。今年3月,该公司曾与本地一家券商探讨过发行一款大集合产品,但双方在控制风险要求上未能达成一致,最后不了了之。

  第一创业证券创新业务部华东区总经理也表示,这种可行性是存在的,他们有兴趣与私募就大集合及未来的公募业务进行合作。他说,券商获得公募牌照,即意味着原来的“大集合”重新开闸,目前,各券商之所以对公募业务态度冷淡,与缺少资管团队有很大关系,引入一些外部顶尖投资机构做投研顾问,尤其对中小券商来说,也是一种有效办法。一些成熟的大型私募的确具有自己的资产管理优势,不少低净值客户亦认同私募的管理。

  对于存量大集合,目前市场上大多是3-5年期产品,不过也有15-30年的长期品种。

  从券商的角度讲,放开大集合和公募通道也需要很大勇气。很多券商宁可不吃这块“蛋糕”,就是为了不冒可能中毒的危险。上海证券副总经理黄华表示,券商“出借”通道给私募,一旦出现风险,还是难逃责任,也许看重通道业务的中小券商会这样做,但风控严格的大券商不敢轻易尝试。

  长江证券(000783.SZ)资管部负责人还指出,今年6月初,监管部门曾出台规定,要求资管产品管理人、操盘者都必须是券商自己,对投顾资格也提出了一系列标准,因此,选择合适的私募投顾也非易事。

  目前,私募纷纷申请加入基金业协会的特别会员,据了解,主要原因就是希望获得担任券商资管投顾的资格。

  “对于公募业务,无论是券商还是私募,大家现在都在观望,但一旦有成功的先例,不排除会竞相效仿。”广东新价值投委会主席罗伟广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