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信达澳亚基金李淑彦:三大维度严选个股 把握周期反转机会

余世鹏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A股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结构性机会,成就了越来越多新锐基金经理。在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信达澳亚基金副总经理、信澳匠心严选混合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李淑彦表示,在A股市场里,“自下而上”的投资会更具效率。他会深入洞察每一个细分行业的景气度变化和公司的估值,偏好处于周期反转的行业,并基于“质量、增速、估值”即“Q(Quality)G(Growth)V(Value)”三大基本面因素,进行个股筛选。他认为,A股4月底以来的上涨属于反转行情,在宏观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的背景下,往后看A股依然具备可观的投资机会,对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赛道比较乐观。

  更看重景气度和估值因素

  李淑彦毕业于北京大学,2012年7月至2014年10月先后于博时基金、永赢基金任行业研究员,2015年5月加入信达澳亚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现任公司副总经理、权益投资总部副总监、研究咨询部负责人、基金经理。和另一位副总经理冯明远一样,李淑彦是信达澳亚基金“投而优则仕”的又一案例。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李淑彦自2020年四季度开始管理信澳周期动力混合基金和信澳匠心臻选混合基金,自他管理以来分别取得了逾50%和70%的收益率。在优异的业绩带动下,李淑彦顺势成为“百亿”基金经理。他对记者表示,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他聚焦的领域包括宏观、策略、钢铁、煤炭、有色、化工、军工、机械、汽车、公用事业、环保等,尤其是对中游制造业和上游周期资源品较为熟悉。因此,“周期”在他的投资理念中,具有重要意义。

  他直言,与人类、动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类似,相关行业由于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自身的商业模式,从而具备了周期属性。并且,周期还会通过不同大类资产之间的轮动、不同行业景气度的变化来体现。“在投资管理上,由于周期股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天然的波动也会比较大,要求我们深入洞察每一个细分行业的景气度变化和公司的估值。对投资者而言,从短期投资标的的选择,到长期的资产配置,都需要我们对周期的运行规律有所了解,从而更合理地安排自身和家庭长短期的投资规划。”

  基于上述投资理念,李淑彦在投资上会通过宏观和行业分析两大维度,将市场行业划分为顺周期、逆周期和独立周期三大部分,并从中挑选处于周期反转的行业进行重点配置。在此基础上,他会将影响公司基本面的因素划分为“质量、增速、估值”即“Q(Quality)G(Growth)V(Value)”三部分,严选个股。

  其中,Q维度主要聚焦公司的商业模式质量;G维度主要关注公司的景气度,以度量公司成长性,包括竞争力、技术壁垒、管理水平等方面;V维度主要关注个股的估值。“我的投资有着显著的‘周期’偏好,因此这三大维度里我更看重的是Growth和Value维度。即通过自上而下去寻找周期类行业中景气度较好的小行业,然后结合估值维度进行标的筛选。”李淑彦说。据他介绍,拟由他管理的信澳匠心严选混合基金,将于8月16日起公开发售。

  先进制造业需求持续超预期

  李淑彦认为,A股和成熟市场相比波动比较明显,但也要看到,中国的技术迭代会比较快,超额收益机会层出不穷。比如,前些年聚焦好商业模式、拥抱消费蓝筹白马核心资产的投资,成就了不少基金经理。近两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半导体等高景气成长赛道,则成为结构性行情的新土壤。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李淑彦表示,“自下而上”的投资思路会有更高效率。从公司层面、行业层面去跟踪研究产业最新变化,更容易发掘相对比较前沿的投资机会。一直以来,周期制造行业的经营杠杆比较高,所以盈利波动、股价波动都会比较大。就当前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后,对整个传统制造业的拉动和改变非常大,尤其是机械、化工、材料等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升级。

  “A股4月底以来这波反弹,从截至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实是一个反转行情。”李淑彦指出,与欧美经济走弱不同,中国的宏观经济呈现出缓慢复苏态势,并且没有出现外围经济体那样的高通胀。站在8月往后看,A股依然具备可观的投资机会。甚至,未来三年到五年,A股有可能依然是一个慢牛格局。

  一方面,从中国经济结构来看,出口依然呈现较明显的韧性,目前来看依然会持续超预期。消费方面,往后会出现向上修正的过程。“我们在内陆省份的微观调研中看到,疫情对消费和居民收入的影响已趋于减弱,消费产品受影响的幅度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另一方面,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光伏、风电等,市场需求依然持续超预期,他对这些赛道的大方向比较乐观。“风电此前在A股中并不是一个主流板块,但这些年经过发展后,风电产业目前已有相当规模。目前,行业成本在持续下降,叠加相关企业持续布局海外市场,这个领域的上市公司会持续显露出投资性价比。”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