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国信证券燕翔:2021年乐观行情有望延续 两大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王宇露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期市场行情火热,“抱团行情”能否延续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1月12日晚,在中国证券报“中证点金汇”直播间,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燕翔表示,是否“抱团”和估值高低不影响股票未来的涨跌,核心还是要看对于公司和行业的景气度判断。

  展望2021年,燕翔对A股市场保持乐观,他认为权益市场仍将有非常不错的机会,要抓住中国经济转型的两条主线,布局大消费行业以及制造业龙头等。

  是否“抱团”不影响未来涨跌

  对于当前市场热议的“抱团行情”,燕翔表示,机构抱团有两个维度的含义:一是机构化,持股比较集中,其主要原因还是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表现比较好;另外,机构化的过程,实际上更多是反映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前是炒小股票,群魔乱舞,现在股票市场进入新常态,投资者也在适应新环境,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向前进的发展阶段。

  燕翔进一步称,一个股票或者某些股票是不是机构抱团股,与其未来的涨跌幅没有必然关系,这一点有大量历史证据可以佐证:严格意义来说,目前机构重仓股的集中度确实很高,但放在历史维度看并不是最高,2003年的“五朵金花”,以及2007年行业顶点的“煤飞色舞”时期,集中度均比现在高,所以是否抱团与未来的行情没有太大关系。

  燕翔认为,“抱团股”能走多远,实际上还是取决于股票本身盈利周期的变化,如果其盈利周期或者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抱团行情便可能会选择新的方向,从A类资产转移到B类资产。

  另外,燕翔也表示,不能机械地看待估值问题,目前A股部分品种估值确实较贵,这是客观存在的情况,但如果全球通胀没有出现系统性抬升,全球货币政策没有系统性收紧,那么权益资产的估值应该会维持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另外,从结构上来看,目前估值相对较高的都是景气度比较好的品种。燕翔判断,估值不是未来股价的充分条件,核心还是要看对于公司和行业的景气度判断。

  对2021年保持乐观

  燕翔表示,回顾2020年,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分化的牛市”,整个市场的个股赚钱效应不是特别明显,全部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上涨的公司数占55%左右,还有将近45%的公司是下跌的,分化是2020年特别明显的特征。

  展望2021年,燕翔判断,2021年A股市场行情应该还会延续,整体来看比较乐观。他表示,疫情之后,大家对中国经济以及各方面的信心都在增加,目前中国经济处在复苏的过程中,企业盈利也在快速恢复,没有看到太大的通货膨胀因素,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对于权益市场来说是非常不错的环境。

  被称为“估值洼地”的港股也为很多投资者所看好。燕翔认为,港股市场上顺周期的估值比较低,如果经济弹性真的起来,它的力度可能会更大;同时,港股的互联网企业确实创造价值,对于这些互联网公司,可能不适合用传统估值模型来看,中国最前沿的科技标的在港股市场更多,所以这个市场不能放弃。

  燕翔称,如果看好港股的机会,可以通过买基金来投资港股,一方面需要关注基金经理的配置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其历史上港股配置的比例,如果港股配置比例较高,也是不错的选择。

  看好消费、制造龙头等投资机会

  具体到行业上,燕翔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明确,中国经济要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给侧会从更多的资本要素投入转向更多的科技创新,二是需求侧从基建、地产等重投资转向更多依靠消费。

  燕翔认为,消费是很明显的长期强势板块。“各个国家从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都经历过大消费时代,一是重工业投资结束,二是房地产周期结束或者尚未开启,在这个过程中,居民消费比重会被动上升,储蓄率被动下降。我国的人均GDP刚刚迈过一万美金,开始进入大消费时代,GDP中消费的占比越来越高是比较明确的趋势,所以整个消费板块的机会很多。”

  具体来说,除了食品饮料之外,通过科技创新产生的新消费品种,包括电子、家电,以及服务性消费,包括家政、教育、医疗等,都有长期的趋势,也是大消费的必然投资方向。

  此外,燕翔表示,非常看好在全球产业链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这些企业有望从中国的龙头企业成长为全球龙头。他表示,“中国的出口和制造业,在宏观数据层面已经是全球第一了,中国很多偏制造的企业在全球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2021年,叠加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正好是供需共振,这些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会出现巨大的需求向上弹性,由此带来非常不错的机会。”

  此外,燕翔称,2021年的投资机会会更扩散,在经济快速复苏以及企业盈利快速复苏的过程中,一些顺周期的品种此前有一定程度的低估,可能会被价值发现,产生扩散的机会。

  燕翔表示,当前阶段比较看好有色板块,“贵金属、基本金属以及新能源车所对应的锂、钴等细分行业,在2021年还是有机会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