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手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季报
上周基金三季报披露完毕,景顺长城基金经理杨锐文撰写的三季报火了。这篇被称为“史上最走心”的基金季报,折射出基金定期报告披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信息有效性不足。
在笔者看来,基金季报中的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部分,是格式化的基金季报中唯一的基金经理与持有人主动交流的窗口。但长期以来,基金经理并不很重视这一机会。有的基金经理只回顾过去的市场表现,对未来的投资策略一笔带过;有的基金经理管理多只基金,在季报里却用同一个“模板”进行分析,丝毫不考虑不同基金的产品特点。从这些基金经理的季报中,持有人看不出他们的投资逻辑和方向,这样的季报又有何用?
媒体把一篇只是“用心写”的季报当作新闻,其实应该让基金行业感到脸红。基金经理真是忙到抽不出时间仔细写季报吗?保险等大金主遇到市场波动,有时候会要求和基金经理直接沟通,绝大多数基金经理都会认真配合,区区一份季报,怎么可能没有时间写?
一年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证券基金行业文化建设动员大会上表示:“对基金公司而言,‘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是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遵守契约精神、履行信义义务,是发展之基。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要珍惜声誉,从日常经营管理的小事做起,从自身一言一行的小节做起,把诚信经营的品牌擦得更亮,努力打造资本市场的‘百年老店’。”基金定期报告就是一件“小事”。用不用心写,折射出基金经理是不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把受人之托放在心里。
实际上,基金经理和持有人沟通交流的方式有很多。自从蚂蚁等电商平台在基金销售中的占比提升,遇到市场大幅波动,不少基金公司会在电商平台的要求下给投资者写信,分析市场波动原因,及时安抚投资者。自此之后,有些基金公司也会主动在官网、官微上写信与投资者进行沟通,同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归根到底,基金行业应该把“持有人利益高于一切”落到实处,而不是挂在嘴边。与追求规模、资本实力、利润水平等“硬指标”的快速扩张相比,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件小事,补上行业文化、职业道德等“软实力”短板,才是决定基金行业发展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