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通基金苏俊杰:通过指数增强策略 寻找A股投资洼地
□财通基金 苏俊杰
很遗憾,股谚“五穷六绝七翻身”今年没有灵验,虽然政策定调宽松,市场信心仍未得到提振,指数始终处于2700点边缘。但是,当大多数人陷入绝望,少有人提及抄底,甚至不愿谈论股市的时候,也许正是底部的标志,因为行情总是在绝望中酝酿、犹豫中诞生。
回顾历史上指数走势与基金发行规模,恍然大悟,基民是如何把钱亏掉的。因为大部分基民都是在入市信号出现时彷徨犹豫,行情成熟时姗姗入场,又在大势将去时流连忘返。对于长线投资者而言,现在诸多股票估值回落至历史底部区域,可能是难得的买入时点。在今年这种风格切换极快、热点散乱的行情中,不失为一计,指数大概率上行的β上叠加量化模型带来的超额收益α,假以时日,回报可期。而众多指数中,我们认为最有吸引力的指数之一显然是中证500了。
目前中证500指数TTM的估值是22倍,这个估值水平已经接近2007年至2017年的历史相对低位。首先我们觉得从估值的角度,现在这个指数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其次,中证500指数代表的是市场上中盘的成长股,并且兼具了价值的特性,所以从历次市场出现行情的时候或者是反弹的时候,它的弹性都是比较好的。比如在2005年、2006年、2009年、2014年,这些行情中中证500指数的表现都超越同期上证综指的表现,同时也超越了同期的股票型公募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公募基金的表现。
考察市场上成立最早的几款指数增强产品,它们的成立年限多在10年以上,跟踪的指数多为上证50、沪深300、深100这样的蓝筹指数(在当时可能对市场整体的覆盖度和代表性更高)。数据显示,绝大部分产品都实现了中长期的超额收益,平均年化在1.8%-4.1%之间,表明指数增强的策略在A股市场上确实奏效。
在大众普遍认为量化策略遭遇滑铁卢的2017年,这些指数增强产品的表现却没有明显下滑。许多产品仍然实现了正的超额收益,且幅度与前几年没有太大差异。这是因为所谓量化策略的失效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小市值因子的失效,而这些产品在跟踪误差约束下大多控制了对市值的暴露敞口,主动风险相对可控,受到的影响较小。
值得一提的是,量化指数增强家族中还有一支特种部队:不限于指数成分股,而是放眼全市场选股。广义上说,只要运用风险模型预测并控制跟踪误差(一般在8%以内),即满足“指数增强”的实质。由于产品设计上的原因,这类产品对指数成分股的投资比例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小市值暴露,能在较好的风控前提下增加获得超额的机会。这类策略在极端的“一九分化”行情下,超额收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表现依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