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利沈晓超:布局经济转型 获取稳健收益
信中利首席财务官、高级合伙人沈晓超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中利投资布局紧跟经济转型,坚持价值投资,为投资者实现稳健收益。在退出方式选择上,信中利平衡投资者与企业方利益,同时调整投资策略,拥抱监管新规。
稳健致远
随着我国经济由投资型向服务型转变,高科技、体育文化也成了信中利投资的重中之重。
中国证券报:信中利目前的投资主要专注哪些领域?
沈晓超:简单言之就是三高、三大、三新,即高科技、高端制造、高端消费,大文化、大环保、大体育,新能源、新模式、新材料。目前累计投了100多家企业。在这九大板块中,高科技和体育、文化是眼下的侧重点。
信中利是最早的海归派创投和PE机构之一。创始人汪潮涌在与巴菲特的会谈后受到启发,认为企业的发展应该与国家大的发展战略一致,顺应潮流。“相信中国,可从中盈利”为信中利名字的来源。信中利试图与国家的经济转型保持同步,在国家从投资型向创新性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加大了互联网科技、文化体育方面的投资比重。
中国证券报:如何从众多备选项目中筛选项目进入下一轮考察?
沈晓超:所有的投资都是投人。我们相信大概率,不追求例外。所以在考察项目负责人时,学历、相关背景是重要参照。名校毕业是加分项,可以让我们花多一点的时间去了解你;但是名校毕业一定不是充分条件,也不一定是必要条件。我们希望找到能把事情做成的人,而做成一件事需要很多条件。
另外,在技术型选手中比较容易被低估的能力是交流能力。如果我们非常看好项目的前景,我们愿意忽视项目负责人交流上的瑕疵,甚至帮助他去克服这个瑕疵。不过,对于寻找资金的创业者来说,缺乏交流能力会让你失去很多机会。所以,负责人的人格魅力、领导能力也很重要,我们倾向于能力均衡的创业者。
中国证券报:决定投资之后,如何参与项目的发展?
沈晓超:因项目而定。我们投资的额度从几百万到几亿元,有的项目介入得很少,但也有少数项目我们参与非常多。比如某美容培训项目,投了第一轮之后,从企业的人事工作、财务工作,到后几轮募资我们都深度参与。在项目运营的初级阶段,我们每天与项目负责人电话沟通。我们希望对看好的项目尽可能多帮忙,少添乱。参与的深度取决于投资金额,也取决于项目负责人的工作风格。对于自主决策更优的项目负责人,我们会选择尽量放手。
不盲目追求IPO
在退出渠道选择上,信中利平衡企业、投资人利益,选择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同时又能让投资人及时受益的退出方式。
中国证券报:相比其他的VC/PE,信中利投资项目的退出似乎比较依赖新三板?
沈晓超:一般项目的退出方式包括股权转让、并购、挂牌上市(三板、IPO)。作为VC/PE机构,我们希望平衡投资者、自身、项目三方利益。部分项目比较适合先在三板挂牌,我们会帮助其先在三板挂牌,实现一定的流动性,为投资者实现一定的收益。我们的LP涵盖保险、信托,同时也包含一部分高净值个人。我们在选择退出渠道时,一定会谨记这些机构或高净值个人的利益,不会在LP承担高额时间成本的前提下,盲目追求IPO。
中国证券报:今后投资布局会进行怎样的调整?
沈晓超:目前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IPO提速。我们会布局一些PRE-IPO项目投资,投资逻辑与信中利一直以来坚持的在好行业里选择好企业一脉相承。IPO提速之后,过去高估值的中小板、创业板股票价格回落。考虑到市场普遍估值的下调,我们倾向于选择投便宜的公司。
另一个对创投影响较大的政策是减持新规。新规之下,限售股限售期期满之后三个月集合竞价转让不能超过1%,大宗交易不能超过2%。对于创投机构来说,我们要么控制比例,要么直接做看好项目的大股东,将来通过协议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