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中证网
返回首页

2024年超六成ETF浮盈 3只产品吸金均超千亿元

彭衍菘 证券日报   

  2024年已落下帷幕,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产品在这一年的表现备受瞩目。这一年,全市场ETF资金净流入达1.16万亿元,超六成产品浮盈,平均浮盈超11%,其中3只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宽基ETF资金净流入均超千亿元。

  2024年ETF平均浮盈超11%

  Wind资讯数据显示,全年1065只ETF(仅统计主份额,下同)合计资金净流入1.16万亿元,整体规模从2024年初的2.03万亿元飙升至2024年末的3.71万亿元。

  在收益方面,ETF同样表现出色。2024年,全市场ETF平均浮盈达到了11.54%,其中705只产品实现了浮盈,占比超过六成,有234只产品的浮盈超过了20%。

  作为ETF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宽基ETF表现尤为抢眼。2024年,264只宽基ETF资金净流入达9945亿元,规模从2024年初的8423.58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2.19万亿元。宽基ETF的平均浮盈更是高达12.47%,195只产品实现浮盈,占比超七成,其中142只产品浮盈超10%。

  从具体产品来看,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等3只头部产品资金净流入额均突破1000亿元,且浮盈均超过17%。

  在谈及宽基ETF保持较高吸引力的原因时,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卜益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ETF因其低成本、灵活交易、透明度高和流动性好而受到投资者喜爱。宽基ETF作为追踪主要指数的投资工具,有效分散风险,成为资产配置的重要部分。其次,随着宽基ETF市场竞争加剧,基金公司推出低费率产品以吸引投资者,进一步降低投资者成本,吸引更多资金。最后,指数化投资理念被广泛接受,被动投资策略因其简单、透明和成本效益高而受到青睐。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崔悦进一步表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近两年大举增持宽基ETF,以提振市场信心。这种做法不仅能带动相关股指的上涨,还会因大规模资金流入ETF而促进ETF市场的壮大,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

  ETF市场大有可为

  ETF产品的费率在2024年持续“亲民”。ETF基金整体平均管理费率从2024年初的0.4358%降至2024年末的0.4102%,宽基ETF整体管理费率也从2024年初的0.4372%降至2024年末的0.3379%。这一趋势不仅降低了投资者的成本压力,也推动了ETF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公募机构方面,多家公司从构建指数策略体系、开发指数投资研究工具箱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华夏基金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ETF+投顾’日益成为财富管理主流模式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我们在市场通用的投资策略基础上,基于华夏基金多资产研究积累开发了多种‘投顾化’的指数投资策略。我们希望跳出以单个产品为单位的服务模式,打造以组合和策略为单位的服务模式,发挥ETF‘模块化’的核心功能。我们还开发了相关小程序,打造指数投资研究工具箱,让投顾人员和投资者能够一站触达策略服务内容。”

  目前,ETF市场仍在火热发行,创新产品不断面世。截至2025年1月3日,目前尚有34只指数型基金正在发行,其中包括12只跟踪中证A500指数的产品,以及其他跟踪中证A50指数、上证180指数、创业板50指数的多只宽基ETF等。

  崔悦认为,政策对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鼓励,配合着ETF审批的加速,为此类资金利用ETF进行权益性投资提供了助力。从投资目标的适配性来看,与个股相比,ETF可以为以险资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提供更高的风险分散度和更大的交易容量,而这无疑有利于此种大规模资金在低位布局,以获取更可观的长期资产增值空间。与此同时配合着ETF扩容带来的场外联接基金的发展,许多资金也就通过联接基金注入到了ETF当中。

  展望未来,我国ETF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方向。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ETF后续可以创新突破的节点包括:一是产品投资标的有望持续丰富。目前,我国ETF仍以A股宽基和行业主题为主,策略类和跨境类的股票ETF、商品ETF等还有较大的开发创新空间;二是产品形式有望继续创新,近年来,海外出现的主动ETF、杠杆反向ETF等创新形式发展迅速,也可能成为未来我国ETF市场的发力方向;三是风险管理工具有望持续丰富,包括股指期货、ETF期权等,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风险管理与财富管理需求,进一步完善ETF生态圈,吸引更多类型投资者;四是投资者教育与服务需进一步增强,当前,我国投资者对ETF的认知整体还有较大提升空间,ETF持有人数量占比相较海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行业需要着力突破之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