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首批权益类基金二季报出炉 知名基金经理共话下半年市场机遇

魏昭宇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首批权益类基金二季报陆续出炉。截至7月16日,已有诺德基金、东吴基金、国投瑞银基金、中庚基金、恒越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陆续披露旗下部分产品的最新二季度报告,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在已经披露二季报的基金产品中,有的基金经理精准把握科技投资机遇,实现产品业绩和规模“双丰收”;有的基金经理采取“逆势”布局思路,在自身“能力圈”内继续深耕掘金;有的基金经理则选择坚守价值投资理念,力求构建高性价比的配置组合。

  紧抓AI主线 规模业绩“双丰收”

  在近期披露的基金二季报中,不少基金产品因为乘上了AI科技浪潮的“东风”,不仅在业绩上表现出色,在规模上也实现了翻番。

  7月14日,东吴基金披露了旗下产品东吴移动互联混合的二季报。通联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东吴移动互联混合A、C份额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均突破了70%。规模方面,截至二季度末,该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7.79亿元,与一季度末的1.43亿元相比,环比涨幅超440%。

  调仓换股方面,与一季度末相比,东吴移动互联混合在二季度加仓了天孚通信、中际旭创、兆易创新、科大讯飞、中科曙光,减仓了金山办公,而立讯精密、德赛西威、韦尔股份、工业富联成为新晋重仓股。其中,立讯精密成为第一大重仓股。

  7月13日,德邦基金旗下的德邦半导体产业混合发起式、德邦稳盈增长灵活配置混合、德邦福鑫灵活配置混合3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披露了二季报。以德邦半导体产业混合发起式为例,通联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该基金A、C份额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均突破了40%。规模方面,截至二季度末,德邦半导体产业混合发起式的规模为26.76亿元,相较于一季度末的8.80亿元,环比涨幅超过200%。

  调仓换股方面,与一季度末相比,德邦半导体产业混合发起式在二季度加仓了寒武纪、海光信息、通富微电等重仓股,中科曙光、江波龙、沪电股份、兴森科技、晶丰明源、北京君正、东芯股份为新晋重仓股。

  知名基金经理调仓思路曝光

  7月15日,中庚基金披露了知名基金经理丘栋荣五只在管基金的二季报。以丘栋荣在管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中庚价值领航为例,截至二季度末,其基金规模为95.71亿元,与一季度末的112.00亿元相比,规模有所下滑。

  在调仓换股方面,与一季度末相比,中庚价值领航在二季度加仓了中国宏桥,减仓了美团-W、驰宏锌锗、越秀地产、中国海外发展,而快手-W、川仪股份、常熟银行成为二季度新晋重仓股,中远海能和神火股份两只股票的持股量与一季度末相比没有变化。

  7月14日,国投瑞银基金披露了6只权益类基金的二季报,这6只产品均由知名基金经理施成担纲。以施成目前管理规模最大的国投瑞银新能源混合为例,截至二季度末,该基金规模为69.61亿元,与一季度末的67.05亿元相比,规模有所上升。

  在调仓换股方面,以国投瑞银新能源混合为例,与一季度末相比,施成加仓了多只新能源龙头企业。具体来看,国投瑞银新能源混合在二季度加仓了宁德时代、天赐材料、永兴材料、中矿资源、天齐锂业、华友钴业、亿纬锂能、融捷股份等多只重仓股,璞泰来、科达利为新晋重仓股。

  下半年或涌现更多投资机会

  展望下半年的权益市场,德邦福鑫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吴昊在二季报中指出,随着细分行业的逐步改善,下半年会有更多投资机会出现。

  丘栋荣在二季报中认为,随着股价回落和业绩消化,显而易见的高估值公司比例大幅降低,机会更广泛分布在价值股和产业转型预期的成长股中。此外,港股整体估值水平基本处于历史较低的10%分位左右,港股性价比很高,且部分公司具备稀缺性,将继续保持战略性配置。

  展望下半年的科技股投资思路,东吴移动互联基金经理刘元海表示,相对看好受益于AI技术发展的三大方向:算力、电子半导体和汽车智能化。刘元海分析,算力未来两年成长性相对比较确定,虽然短期股价波动较大,但是由于业绩还没兑现,因此仍然存在投资机会。电子半导体方面,从股价看,当前A股大部分电子半导体公司股价基本处在近两年相对底部区域。从基本面看,下半年开始有望进入上行周期,同时ChatGPT技术的应用有望促进更为智能化的硬件诞生,从而驱动新一轮换机潮,提高电子半导体景气复苏强度。汽车智能化方面,其产业趋势有望加速,市场空间大,且持续时间长,值得关注。

  谈到新能源行业,施成提到了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发电方面的投资机会。“新能源汽车方面,随着需求的恢复,未来2-3年的时间都会持续向好。”施成表示,“新能源发电行业方面,目前硅料价格已经见底,组件环节的价格下行也在过程中。虽然在股价上,上述情况已经得到了较多反映,但是在拐点出现前,出现行业大幅上涨的概率较低。因此,我们还是选择其中技术新、渗透率低的公司进行投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