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公募耐心“磨底” 二季度结构性行情可期

万宇 徐金忠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经历了一季度的震荡调整后,对于二季度A股市场行情,公募基金普遍表示,对“磨底”行情需要有耐心,目前A股市场估值已在历史低位,在后续行情中,稳增长仍将是市场主线,结构性机会值得期待。

  经济基本面受关注

  4月6日,A股市场维持弱势震荡走势,钢铁、房地产等板块涨幅居前,电力设备、电子等板块跌幅居前。

  目前,经济基本面是公募机构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汇丰晋信基金研判宏观经济指出,经济增长依然承压,但高端制造业景气度持续。具体来看,国内经济增速自2021年二季度开始承压,2022年一季度仍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往后看,汇丰晋信基金表示,在疫情反复影响经济和外需走弱的背景下,二季度经济增速仍将承压,但也要看到政府对于全年经济增长有积极的目标,并采用各项有力措施去对冲。由此判断,下半年经济将在稳增长政策见效后逐渐企稳。

  平安基金指出,稳增长政策将加速发力。受疫情与地缘冲突持续扰动影响,国内经济存在压力,3月PMI已降至荣枯线下,但也加大了后续政策放松的空间和动力。

  “市场底”有望逐步确立

  公募基金如何看待二季度市场投资机会?

  “市场底”成为公募基金关注的重点。永赢基金指出,3月市场回调后,已经集中反映了部分宏观不确定性,估值也回到了历史低位,长期投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从股票市场的性价比指标——股权风险溢价(ERP)看,当前市场总体的性价比已与近年来的底部(2016年、2018年、2020年)时相近,或意味着进一步下跌空间已经较为有限。目前“政策底”已经出现,困扰市场的流动性负反馈已经被打破,类似于前段时间的大幅下跌阶段可能已经结束,市场将处于阶段性“磨底”阶段。

  广发基金表示,“政策底”往往领先于“市场底”,在积极政策信号不断释放的过程中,市场有望逐步确立底部,当前的A股已经具备比较好的中长期配置价值。4月进入季报期,预计股价会向基本面回归。

  汇丰晋信基金认为,调整过后,目前A股的风险溢价水平明显回升。其中,中证800指数风险溢价已经接近1倍标准差,创业板指则在0.5倍标准差左右震荡,显示市场估值已经到了历史相对低位,投资价值较年初有了显著提升。后续随着外围风险因素的消除或落地,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以及市场流动性恢复常态,市场的估值有望逐步向中枢回归。

  当然,市场的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金鹰基金表示,市场在经历前期大幅回调后,从对比历史估值和股债性价比角度,当前权益市场处于底部区间,进入中期配置窗口,已不必过度悲观。只不过股指的修复难以一蹴而就,需等待国内经济基本面企稳、美联储紧缩预期消化等影响A股市场运行的重要基本面出现实质性变化。

  科技及消费板块获青睐

  在具体的投资方向上,科技、消费、房地产板块是基金普遍看好的方向。

  前海开源基金在二季度投资策略中表示,从各行业来看,结合去年四季度经济发展情况和政策预判,消费、周期、制造业、房地产板块整体给予超配评级,其它板块给予标配评级。

  “一季度市场估值明显回落,后续对行情的期待可以更加积极一些,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出现了较好的投资价值。市场风格或更加均衡,过去一年表现较差的价值股有望继续估值修复,同时受外围因素影响较小的优质成长股也有望继续表现亮眼。二季度不乏结构性机会,包括受益稳增长政策的地产和金融板块、能源基建和数字基建相关的新能源和计算机板块、受益通胀的农业和能源板块。”汇丰晋信基金表示。

  百嘉基金基金经理黄艺明表示,看好科技与消费板块,阶段把握价值股估值提升机会。他认为,科技创新方面,芯片、分立器件、光伏、汽车电子、创新药研发等科技产业链相关公司在行业高景气度、产业运用及企业适配场景不断扩大背景下,2022年有望维持高景气度;以折叠屏、元宇宙消费电子等创新带动的硬件、新材料也处在行业景气高增长期。扩大内需方面,伴随疫苗接种大幅上升、消费复苏,食品饮料、餐饮旅游、医疗服务等行业2022年景气有望环比上行。此外,以低估值、高股息率为代表的金融、建筑龙头公司增长韧性强,稳定度高,在社会融资增速有望企稳上行的背景下存在阶段性估值提升机会。

  金鹰基金同样看好科技、消费和地产板块的机会。金鹰基金表示,在一季报密集披露期,关注估值具有性价比的科技板块,包括新能源产业链中下游环节(光伏组件、光伏辅材、电池、风电零部件),以及高增长不断验证的军工、半导体板块。在消费方面,受益于国内新冠检测、特效药市场需求释放的医药板块,以及存量继续处于去化阶段的养殖板块都有投资机会。此外,在稳增长主线下,基建链、银行地产链仍将有估值修复的机会,还可关注偏中上游的建材、钢铁板块。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