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635亿元 上证50ETF规模创历史新高

机构借道ETF布局跨年蓝筹行情

王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王珞)万得数据显示,12月14日,作为采用完全复制策略和跟踪上证50指数的上证50ETF(510050)单日净流入22亿元,最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73亿元,总规模达63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尽管12月15日市场尾盘下挫,但数据显示,北向资金连续39个交易日流入。有分析认为,机构普遍看好跨年蓝筹行情,可望借道上证50ETF布局。 

  上证50ETF规模创新高

  上证50ETF是A股市场上成立最早的ETF,推动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进入ETF时代。2004年年底成立至今,已经拥有17年的历史,长年占据市场规模最大的权益ETF宝座,自成立以来收获超4倍的涨幅。近来,上证50ETF再度受到资金青睐。万得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上证50ETF最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73亿元,总规模已达63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据介绍,上证50ETF所跟踪的上证50指数是根据科学客观的方法,挑选上海证券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组成样本股,以便综合反映上海证券市场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一批龙头企业的整体状况。

  上证50ETF的管理人华夏基金,作为境内管理权益ETF资产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已经在ETF领域深耕细作17年,成为公募ETF领域的领头羊。从上证50到科创50、到科创创业50,再到A50ETF,华夏基金一直助力投资者分享核心优质资产。 

  据了解,经过17年的实践,华夏基金不断创新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管理能力获海内外机构认可,连续六年获评“被动投资金牛基金公司”奖。目前,华夏基金旗下被动权益产品管理规模超2400亿元,是境内首家权益ETF产品规模突破2000亿元的基金公司。

  跨年行情预期助推资金涌入

  有机构分析指出,今年四季度流动性比较充裕。同时,1-10月有近1.7万亿元增量资金入场,增量资金非常足。并且,三季度以来,大盘基本在3500-3700点之间震荡,而跨年将是风格转换最理想的时候。资金趁着业绩“真空期”发动跨年行情的需求强烈,这种需求将转化为资金不断涌入ETF的实际行动。

  国盛证券表示,从技术面看,沪指年内第三次冲击3731点位未果,整个市场虽表现出较强信心,但短期不构成连续向上的动力,市场或选择短期回调重新蓄能。从数次上攻3731阶段高点的时间间隔来看,蓄能时间均较前次缩短,且指数低点抬升,预计本轮指数调整较前次时间将更快、点位将更高。

  万得数据显示,以沪深300指数为例,过去20年跨年上涨的概率是100%,行情最长持续112个交易日,最短17个交易日,平均是45天;沪深300涨幅最大89.6%,最小5.7%,平均22.5%。

  国盛证券指出,按照过去20年的规律,跨年行情的启动时间一般跟三四季度行情有关。如果三四季度行情一般,跨年行情会比较早启动,一般在11月左右。比如说2004年、2006年、2008年的跨年行情启动得比较早,都是前一年的11月中旬开启。

  蓝筹或将主导跨年行情

  跨年行情的预期形成后,谁将成为这种预期的旗手?有机构认为,蓝筹或将主导跨年行情,而上证50ETF正是以蓝筹为主要复制标的。

  华西证券表示,在当前企业盈利数据的“真空期”,“流动性宽松+稳增长政策发力”成为A股演绎“跨年行情”的驱动力。后续逆周期、跨周期政策发力托底经济,同时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抬升。单就12月份来讲,A股有望延续跨年行情,板块/个股上不追高不杀跌。具体到行业配置上,有三条投资主线值得关注:一是新能源(车、智能电网、储能、风能、光伏等);二是消费升级相关,食品饮料、医药等;三是受益于“因城施策”地产政策边际变化的“房地产”板块。个股上,聚焦在市场份额提升的央企。主题投资关注“双碳、军工、消费升级”等。

  财信证券业认为,指数健康调整,继续看好跨年行情演绎。中短期而言,预计未来1-2个月,大盘蓝筹行情仍将持续演绎。从历史规律来看,12月份至次年1月,市场通常会有跨年行情,指数表现比较好。预计今年市场指数将在资金和情绪推动下,逐步走出跨年行情。券商作为人气指标,可能率先启动,高景气的新能源和科技板块有望接力。后续随着市场进入年报和一季报披露期,业绩端对指数的影响会逐步增加。

  华西证券认为,政策基调求“稳”,A股跨年行情延续。在全球疫情肆虐和国内经济面临多重压力的背景下,各方面会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信证券表示,稳增长的政策定调和未来的政策合力将推动经济恢复超预期,密集的政策落地和数据披露将明显提振市场信心,宽裕的市场流动性支持增量资金接力,机构资金主导的跨年蓝筹行情预计将延续数月。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