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买家现身 ETF发行潮背后藏玄机

徐金忠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今年以来,ETF迎来发行大潮。那么,哪些资金是这些ETF的大买家?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ETF的大买家包罗万象,机构和个人都在其中。不过,记者采访了解到,行业内不少公司和产品面临较大压力,因此“帮忙资金”成为一些ETF的重要买家。由于需求旺盛,近期“帮忙资金”的对价也水涨船高,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直呼“用不起”。

  成立后迅速上市

  目前,ETF在成立以后,大多迅速上市。借助基金产品的上市公告,投资者得以窥探一些ETF基金的大买家,其中不少是在基金发行时,就重金申购ETF产品。

  11月23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招商中证消费电子主题ETF将于11月26日上市交易。这只基金成立于11月18日,成立之后迅速上市。

  从基金上市公告看到,在这只ETF的前十名持有人名单中,有上海东证期货、中金财富证券、申万宏源证券、财信证券等期货和券商机构,还有一家投资公司闽侯县景和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另外还有丁济珍、张金波等个人投资者。上述机构和个人持有的份额从301万份到1000万份不等。该ETF的上市交易份额为3.55亿份。

  11月8日上市交易的一家食品ETF基金前十大持有人名单则更有看头。这只基金成立于10月26日,前十大持有人中有西南证券、招商证券等券商机构,还有招商期货、上海环懿投资有限公司-环懿金牛卫杉一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上海磐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磐耀三期证券投资基金、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华润信托·磐耀卓越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投资机构,以及傅美凤、蓝小南、叶钢等个人买家。上述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基金份额数量从250万份到3000万份不等。相对此次合计3.24亿份的上市交易份额来讲,都是一些“重量级”持有人。

  另外,还有不少公司的ETF成为旗下其它资管产品“扫货”的对象。例如,浦银安盛中证证券公司30ETF基金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有浦银安盛博悦2号FOF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浦银安盛博悦3号FOF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浦银安盛盛卓7号FOF单一资产管理计划、浦银安盛盛卓8号FOF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私募身影频现

  观察发现,一些机构出现在多只基金产品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之中。以前述的磐耀三期证券投资基金为例,在11月以来上市的ETF中,除了出现在银华食品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之外,它还是港股通50ETF的第一大持有人。截至11月4日,该基金持有港股通50ETF1500万份的基金份额。加上银华食品ETF的500万份基金份额,该机构在两只ETF上出手约2000万元。

  而另有一些机构更是用旗下多只产品,集中重仓持有相关ETF。例如,南方中国A50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有君证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旗下两只产品君证乐融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君证乐融2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合计持有约2亿份;深圳市林园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林园投资135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林园投资132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合计持有这只ETF约9000万份。

  事实上,如果拉长观察的时间,可以看到一些私募、期货等资管机构成为不少ETF的主要买家。“对于一些热门细分领域的ETF产品,我们也会通过申购的方式进行重点布局。这样一来,可以在较低价位锁定热门ETF,在这些热门赛道的ETF上市以后,可以享受二级市场的上涨,是不错的投资机会。”上海一家私募机构相关人士表示。

  对价水涨船高

  观察发现,通过认购新发ETF,并迅速在二级市场卖出获利,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投资方法。以近期上市的一只ETF为例,该基金在上市首日上涨1%,收于1.01元。不过,当天的交易金额超过9000万元,随后交易量持续放大,迎来一波上涨,最高上涨至1.02元上方。然而,随后该ETF的二级市场价格出现下跌,最新的收盘价回归到基金面值。如果有机构资金快进快出,确实可以实现在短期内的获利了结。

  “现在上市节奏加快,热门ETF上市后大多有不错的表现,流动性又比较好,逢高出货没有压力。”前述私募机构人士介绍称。

  事实上,在今年以来的ETF发行大潮中,还有不少机构资金成为“帮忙资金”,这类资金更是发行潮之中“如鱼得水”的玩家。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券商资金是ETF重要的“帮忙资金”,交易量仍然是基金公司偿还对价的重要方式。不过,在ETF大发展的当下,这类资金的对价颇高。“四五十倍交易量的对价很正常,行业内有的公司都要了七八十倍的对价,这样的价格实在要不起。”有中型基金公司指数投资负责人表示。

  至于通过私募产品等输送而来的“帮忙资金”,其对价和偿还方式则更加多种多样。“私募资金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这样的生意中,中间的介绍人比较多样,比如券商等,所以其中的偿还方式就五花八门了。”有知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