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压哨”发行频现 基金公司“择时能力”待考

万宇 徐金忠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除了基金经理投资的“择时能力”,基金公司是不是也需要“择时能力”?

  目前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在基金公司的“择时能力”中,重要的是基金发行的顺势而为。近期,有不少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产品“压哨”发行,显露出部分基金公司在产品发行节奏上出现偏差。

  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在产品发行的“择时”上,已有不少基金公司下足功夫,将市场行情研判和大类资产配置的视角带入基金发行中。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基金管理人认为,公募机构作为投资产品的提供方,应该在产品发行上保持相对的“客观中立”,将择时和配置的选择权,交给投资者。

  “踩点”发行

  在经历短暂的低潮之后,6月开始,新基金发行逐渐回暖。Wind统计显示,6月至8月,新成立基金(按认购起始日统计)规模分别达2378.59亿元、2442.26亿元、1977.04亿元。近期多只新发基金都取得了不错的首募规模,刘格菘管理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首募规模达148.70亿元。另外,交银招享一年持有FOF、汇添富数字经济引领发展三年持有、富国长期成长发行规模也达到80亿元或以上。

  按照新基金发行的相关规定,新基金须在拿到批文的6个月内发行。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今年年初申报材料并获批的基金,进入9月才开始“踩点”发行。

  9月7日开始发行的交银施罗德鸿泰一年持有和汇添富添福盈和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早在3月9日和3月31日便获批,上述两只基金申请材料接收日分别为2月4日和1月29日。9月6日开始发行的易方达长期价值和华安深证100ETF同样是年初申报材料,申请材料接收日分别为2月25日和1月21日,获批日期分别为3月15日和3月8日。在3月4日同一天获批的两只基金嘉实优质核心两年持有和南方领航优选则分别于9月1日和9月4日开始发行。

  如果仔细对照基金公司在新基金销售渠道配置和营销信息推广的节奏,可以发现,部分基金公司在基金产品的发行上,为了不出现延迟募集的情况,选择“压哨”启动发行。但是实际上,基金产品并未出现在销售推广的名单中,出现“发而不售”的情况。

  根源在哪里

  “压哨”发行的情况还将蔓延。资料显示,在接下来即将发行的基金中,不乏到“最后一刻”才启动发行的产品。比如,鹏华安颐申请材料接受日为1月14日,于3月25日获批,9月24日才开始发行。如果对比此前市场火爆之际的基金发行,可以明显地看到,新产品发行不少是“火线发行”,基金产品一获批,即可启动发行,特别是在头部基金公司,基金发行的效率更高,基本是“来了就发”。

  “此前基金发行速度快,在于行情配合,从基金公司到银行渠道以及第三方渠道,都希望快速推进基金发行,而到了行情不配合,整体的发行节奏会慢下来,‘压哨’发行的情况就会出现。”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体系分管副总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上述副总经理表示,基金产品从上报材料到获批会有一段时间,很多基金公司会在发行情况较好时密集申报产品,但是真正到产品获批,整体的市场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以至于产品发行一拖再拖,“当初觉得会很好发,但是到真正落地获批,却发现卖不动”。

  “择时能力”有待考验

  面对这样的情况,已经有基金公司开始锤炼产品发行的“择时能力”。例如,有基金公司在产品发行上,强化了研究部门的市场行情和大类资产配置研判的“指导”作用;有的公司则在新基金产品上打出“时间组合”,形成新基金“产品库”等等。当然,这样的主动“择时能力”主要集中在行业头部公司。

  华宝证券基金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行业中能出现头部机构通过产品发行的“择时”树立自己强大的市场研判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将会进一步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公募机构对市场更有全面的认识,基金产品发行的择时,是它对市场专业研判的直观体现。如果能多次引领投资者规避风险、抓住机会,将会有强大的行业号召力。”

  当然,对于这样的“主动择时”,行业中有不同的声音。有观点认为,公募机构作为基金产品的提供者,应该保持持续的产品更新和创新能力,但是不应该为了迎合市场行情,集中发行“好卖的基金产品”。

  “我们也尝试过通过调整产品的发行节奏,希望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产品收益。但是实际情况是,渠道端会对基金公司的基金发行产生很大影响,顺势的产品好发,逆势的产品难卖,最终各方似乎都不满意,而且投资者也不一定认可基金公司主动控制基金发行的相关举措。”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华南片区销售部门负责人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