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基金刘晓晨:坚持拓展能力圈 掘金泛消费“价值成长”
刘晓晨,金融学硕士,17年证券从业经验。曾先后任职于瑞泰人寿保险高级投资分析师、固定收益助理经理,华商基金宏观策略研究员、债券研究员、基金经理,新华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加入中加基金,现任中加聚隆持有期混合、中加聚优一年混合基金基金经理。
“经历过足够多的市场环境,你才可能更尊重市场,才知道风险在哪里。”金融学科班出身的刘晓晨,谈起对市场的看法时,有自己的一套独到见解。“兼具债券和股票投研经历的基金经理,具有良好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简单的一句话浓缩了刘晓晨17年的从业经历和个人独有的投资风格。
2012年,刘晓晨用一只货币市场基金敲开了公募基金管理的大门,从货币类基金到债券投资,再到权益类基金经理,刘晓晨用“干好本职工作”、“坚持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实现了职业生涯的不断破圈。
2020年,刘晓晨加入中加基金,这既是他之前10余年证券从业经历的成果,也是他未来专注权益基金,聚焦泛消费投资的新篇章。
风险管理是第一要务
2012年,刘晓晨从研究员华丽转身成为基金经理,以一只货币基金开启了他的公募投资生涯;2015年,他把投资管理能力拓展到了二级债基。
“我希望扎扎实实做好投资工作,为投资人获取收益,同时不断拓展自身能力圈。”刘晓晨说。
在管理了几年固收产品后,接下来如何拓展能力圈?刘晓晨进行了这样一番思考:权益类投资能够更多积累对行业和公司的理解,想要拓展能力圈,最终还是要落到研究产业、企业以及人的问题上。
2018年初,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只权益基金。与固收相比,权益投资涉及的范围更广,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产品净值波动更大,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所幸他的第一份工作曾涉猎过权益市场的研究,再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他逐渐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站稳了脚跟。
目标明确、工作踏实努力,是刘晓晨职业破圈的最大秘诀。在访谈中,他多次提到“干好本职工作”这句话。他说:“我努力的方向,不是看眼前的利益,我更看重的是,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和努力,我能变成什么样的人。”质朴的话语,是他对投研工作最朴素的理解。
在时代变革下,权益投资圈里屡屡出现“一战成名”的神话,但刘晓晨过往的绝对收益投资经验,让他非常重视基金持有人的投资体验,他在投资时更着眼于长远,不会过于关注短期业绩,希望积小胜以成大胜。
他提到,基金产品的业绩想要在短期内有一个比较大的跨越,很大程度上要在组合上有一个特别极致化的改变,极端化的配置若踩中风口,短期可能会带来比较好的业绩,但背后潜藏的风险不言而喻。他并不愿意让持有人体验净值“过山车”,更希望能给持有人交出一条平稳的净值曲线。
在资管行业里,认真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这种经历对我的好处是,投资体系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因为只有经历过不同的市场环境,才懂得投资的第一要务是风险管理。”刘晓晨对记者表示。
正因为从业时间比较长,经历足够丰富,刘晓晨对市场抱有更多的敬畏和更谨慎的态度。他认为,过去固收的经历,让他在权益投资上选择了比较稳健的投资方式。
作为中加消费优选的拟任基金经理,他会凭借过往固收投资的经验,自上而下深析宏观市场情况及行业变革趋势,通过成熟商业模式、核心竞争优势、高资本回报率、合理估值四项标准,自下而上精选全行业具备良好成长性和价值回报的股票投资组合。
定位价值成长
刘晓晨将自己的投资风格概括为“价值成长”,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到优质成长类公司。
对此,刘晓晨表示,上市公司的回报主要分为两类:估值的提升或盈利的增长。自己不追求盈利特别高的增长,而是聚焦于估值提升。“价值成长的核心在于公司的商业模式,或者说寻找一门‘好生意’”,刘晓晨直言。
相比于高增长,他更关注盈利的可预测性,“我希望投资标的是我能力范围内能理解的公司。”但价值和成长两个词放在一起,难免令人产生矛盾的感觉。刘晓晨从自身过往绝对收益经历出发,认为可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二者的关系。
在他看来,投资风格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绝对价值,主要投资那些估值低、盈利清晰的传统行业里的公司。这种投资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很难赚到估值提升的钱;第二类是纯成长的投资,特别关注赛道和景气度。这类投资在科技革命阶段效果会特别好;第三类就是自己追求的价值成长,需要放弃对估值的执念,选择成长。所谓成长,一方面是企业的利润要有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是企业ROE(净资产回报率)或者ROIC(资产回报率)也要有提升空间。
刘晓晨所追求的估值提升,主要是基本面驱动的估值提升。换句话来说,他会选择那些有成长且盈利模式清晰的行业。以白酒为例,“白酒行业里每一家公司都有机会,本质上因为这个行业的生意模式比较好,可以不断复制。”按照刘晓晨的经验,在行业空间大的产业上,能够有更好的收益。
刘晓晨强调,在成长性产业里把握初创企业的机会是很困难的,往往需要对上市公司有特别深刻的理解,才可能选到最终胜出的公司。而对于拥有好的生意模式的行业来说,基金经理只需要在行业中寻找出现拐点和变化的公司,就更有可能获得很好的回报。
对于如何找到一门好生意,刘晓晨认为关键在于对商业模式的判断和选择。一是在模式清晰的行业中选择具有一定成长能力的公司;二是在成长行业中选择模式清晰的企业,也就是卖水人的角色,即使这个行业整体盈利模式还不清晰。
聚焦泛消费
在完成多次能力破圈后,刘晓晨表示下一阶段的职业重心将是聚焦。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他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自我定位,就是聚焦泛消费领域投资,做一个稳健回报的基金经理。
如何实现稳健收益?刘晓晨认为需要通过资产配置为组合打造“安全气垫”。一是利用一些波动性小的底层资产来获取稳定的回报,比如债券;二是依靠投资模型择时,这个模型涵盖企业盈利、估值、利率等,以及货币环境、行业结构等因素。择时主要体现在股票仓位的调整上。
刘晓晨指出,追求稳健回报时需要关注三类估值风险。首先是市场过热,类似于今年春节前的市场情况;其次是高杠杆,要回避市场杠杆率较高的阶段;最后是一些自上而下的风险,如流动性收紧等。但类似于一些很难规避的个股风险、流动性风险,他更多会通过组合分散来规避。
在国家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战略指导下,消费行业具备天然的长期扩容空间。对于消费和服务品质要求的提高,也造就了上下游产业链相关行业的投资机会,这也是刘晓晨聚焦泛消费投资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泛消费类公司具备较大的市场空间,通常具备独有的商业模式,可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获得较好的资本回报,避免重复的资本投入。
对于如何把握泛消费领域中的投资机会,刘晓晨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科技带来的新供给。如移动互联技术、新能源汽车;第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机会。中国过去10年主要以地产消费为主导,现在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进入到“中年阶段”,消费需求会转向非耐用品消费,比如社交、健康、医疗,即谋求服务,那些能够扩张、增长,并且不断复制而不增加成本的行业是优先选项;第三,制度红利。比如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2014年的沪港通,制度红利带来的是资金方向的变化。当下制度红利在港股上有一定的体现,因为港股有一些独有的优质科技和消费类公司。
近日,由刘晓晨管理的中加消费优选混合基金正在发行中。该基金将聚焦两类泛消费标的,一类是高盈利、有一定增长的行业;另一类是具有消费属性的优质医药板块。针对医药板块投资,他直言,会把精力主要放在那些跟C端相关的公司,如创新药、医疗器械等。
具体到泛消费领域里的选股标准,刘晓晨认为,最核心要看定性指标,即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也就是公司盈利能力要强,同时具备产品优势或者成本优势。
对于后市,刘晓晨认为,从结构上来看,上半年行情较好的行业,如新能源车,在下半年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估值风险,而不是业绩风险,因此一旦市场出现下跌,应该是很好的买入机会;而传统行业由于大家对经济的预期比较高,但它的周期波动性又比较大,可能会存在较大的业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