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赛道“红”出“新大佬” 头部公募基金“固收+”梯队现雏形

21世纪经济报道

  不少基民很受伤!

  一轮市场大幅度回调,使得“韭零后”(意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韭菜们)、“跌妈不认”(意指基金跌到妈都不认识了)等词应“景”而生。

  而在市场大跌之下,原本一日售罄的基金发行市场,突然变得有点卖不动了。

  21世纪资本研究院数据显示,自3月以来,有超过10只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

  此时,不少投资人转而喜欢稳健收益的产品,基金公司也加大“固收+”布局。

  “固收+”概念走红,能否占领投资舞台?

井喷的概念

  事实上,不少基金公司很早就已开始布局“固收+”,但真正的“固收+”大发展却是从去年开始。

  一位“固收+”基金经理2020年以来的经历或许能很好地说明“固收+”近两年的大发展。

  “2020年以来‘固收+’发展得很快。前几年,我管理的3只‘固收+’产品加起来总规模只有10亿,2018年增至40多亿,但2020年这3只‘固收+’基金规模已增长到150亿。”一位最早一批做“固收+”产品的基金经理表示。

  此外,该基金经理在2020年还新发行了4只“固收+”产品,2021年初又新发了一只“固收+”产品。

  现在该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已有300多亿。

  “去年开始公司对我的考核方式也变了。”该基金经理介绍。

  过去几年,基金公司内部绩效考核都是按照相对收益来考核,该基金经理管理的是“固收+”中的绝对收益目标产品。其坦言,“在此前考核的大部分年份,我几乎没有什么奖金。”

  “2020年公司对我的考核全部调成看绝对收益和回撤了。”上述基金经理表示,去年,公司开始认为“固收+”也是很大的发展方向,所以对“固收+”基金经理的考核做了调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统计,截至3月10日,市场上共有1614只(各类份额分开统计,下同)“固收+”基金。上年末的总规模为1.32万亿元。

  其中偏债混合型基金808只,占“固收+”基金总量50%;二级债基646只,占比40%;一级债基160只,占比10%。

  2020年是“固收+”发展的大年。

  Wind数据显示,2019年末,“固收+”基金的份额为4361亿份,但到2020年末,基金份额增至9455亿份,增长117%。

  而2021年,“固收+”基金继续加速发展。

  Wind数据显示,今年新成立的“固收+”基金129只,募资总规模1678亿份,较2020年末增加了18%。

  对于“固收+”近两年的大发展,易方达基金经理张雅君表示:“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需求是推动过去两年‘固收+’快速增长最大的推动力,大量的理财资金寻找可替代产品。因为理财资金风险偏好较低,对于持有期收益有一定的要求,在当前市场的产品序列中‘固收+’是比较接近的。”

  “过去几年的经验可以看出,如果想在一定持有期内持续追求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益,依靠单一资产是很难完成的,但是通过股债混合的方式,可以在大部分时间对冲掉单一资产的波动,获得一个较为稳定的收益,我们觉得这可能是最为核心的原因。此外,基础利率处于一个相对低位,债券资产提供的收益率有限,通过权益和其他方式进行收益增强可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张雅君说。

  并且,业界认为“固收+”的大发展趋势仍会继续。

  张雅君表示,“长期看,我们觉得‘固收+’这类产品的需求可能会持续存在,本质上是居民低风险的资产配置需求需要得到满足。”

  张雅君指出,在过去一段时间,包括理财、货币基金甚至房地产都是用于满足低风险的资产配置需求。但随着货币收益率低位,理财净值化以及“房住不炒”下房地产配置价值的降低,这一部分资产配置需求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固收+”在风险收益谱系中比较接近这一需求的一类产品,因此未来会持续有资金流入这一类产品中。

  “个人投资者可能比例更高些,因为‘固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资产配置切换的贡献。”张雅君说。

  华安基金认为,长远来看,以“固收+”产品为代表的较低波动、能涨抗跌的投资产品,将具备长期竞争力和生命力,未来将是长盛不衰的投资品种。

  平安基金养老投资总监高莺指出,从长期来看,居民财富向资本市场转移是大势所趋;从短期来看,受疫情影响,全球各类资产均波动较大,出于避险诉求,很多资金都涌入“固收+”产品,追求攻守兼备的配置策略。

  国泰基金认为,2021年的“固收+”产品还会有不错的发展。理由是从底层资产——债券资产的角度来说,当前债市基本面逐步改善,利率水平继续提升的幅度不大,预计下半年会有下行的可能性。因此债券除了本身的票息收入,还会有票息下行带来的资本利得的收益,从而组合的底仓会有不错的表现。从“+”的权益类资产来说,A股市场长期向好,有望给组合带来一定的超额收益。

“固收+”的梯级分化

  目前基金公司布局“固收+”的态度十分积极,从去年以来,多家基金公司发力布局“固收+”产品,今年仍有很多基金公司进行密集申报。

  “发行‘固收+’产品的基金公司,既有大型基金公司也有中小型基金公司。”格上理财首席策略师张婷表示。

  “固收以及权益投资能力均很强的基金公司,自然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比如易方达、鹏华、广发、国泰、博时等等,这些基金公司具备天然的优势。”张婷说。

  事实上,目前大量的基金公司已发行了不少“固收+”产品。

  据Wind最新数据统计,目前易方达“固收+”产品的规模是行业排名第一,共有51只基金,规模1813亿元。

  此外,“固收+”规模第一梯队还包括:南方基金,有“固收+”基金56只,规模629亿元;广发基金,有“固收+”基金49只,规模555亿元;工银瑞信,有“固收+”基金39只,规模530亿元;招商基金,有“固收+”基金42只,规模457亿元;博时基金,有“固收+”基金46只,规模390亿元;鹏华基金,有“固收+”基金45只,规模335亿元;华夏基金,有“固收+”基金45只,规模306亿元。

  “固收+”规模第二梯队包括:中银基金,有“固收+”基金24只,规模294亿元;交银施罗德基金,有“固收+”基金21只,规模253亿元;平安基金,有“固收+”基金21只,规模140亿元;天弘基金,有“固收+”基金31只,规模133亿元;国泰基金,有“固收+”基金18只,规模68亿元;建信基金,有“固收+”基金25只,规模31亿元。

  总体来看,市场上目前1614只“固收+”基金总规模为1.32万亿元,分属于122家基金管理人,头部的10家基金公司持有的“固收+”基金规模超过6356亿元,约占“固收+”基金总规模的一半。

  其中,5家基金公司“固收+”基金规模超过500亿间,10家基金公司“固收+”基金规模在100亿-500亿元之间。

  以目前“固收+”规模最大的易方达基金为例,据张雅君表示,易方达目前“固收+”比较多的产品是二级债基以及类二级债基操作的偏债混合类产品,其中二级债基运作时间较长,整体存量规模较大。

  “此外,去年和今年在银行渠道持续发行的类二级债基操作的偏债混合类的持有期产品。这一块过去一年的增长非常快,也是当前‘固收+’的主要增量。”张雅君说。

  “目前我们已经和不同银行渠道合作了持有期形式的‘固收+’产品,未来也会和更多银行渠道合作发行类似产品。”张雅君说。

  据介绍,为了迎接居民资产配置转移的需求,易方达多资产投资部也在去年重新梳理了内部架构,形成了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策略模块小组,提供更为多元的超额收益来源。多资产投资部内部有若干个策略小组,用于输出分类策略。

  比如做股债混合首先要对经济和资产价格有一个大的图谱。易方达有一个宏观大类资产的小组,主要把握经济周期的位置、估值的位置等方面提供大类资产配置的建议。同时自下而上根据不同底层资产进行专业化的团队分工,包括债券小组、股票小组、收益增强小组、基金小组。

  不同的策略小组,从各自的专业能力出发,最终输出完整的专业化配置方案。多元超额收益来源的优势一方面在于可以更好地波动控制,在某一策略出现失误时,其他策略的超额收益可以弥补;同时超额收益多元化后,也不会对单一资产或者策略过于追逐,避免“赚最后一分钱”的风险。

  而“固收+”实力仅次于易方达的南方基金表示,为更好地发展“固收+”,南方基金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叫做“混合资产投资部”。

  目的是从满足客户需求和提升投资效率角度出发。一是“固收+”产品投资范围横跨股票和债券,成立混合资产部,有利于内部管理;二是“固收+”产品构造品类多,未来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商品期货也有可能陆续融入进来,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对“固收+”产品需求都越来越旺盛,成立新部门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三是有利于提升投资效率。“固收+”投资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需要有各类专业团队支持,比如需要在定增、可转债、大宗交易、股指期货等方面做一些输出,为基金经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而中小基金公司也想努力发展“固收+”,只是天赋有限,大批的小基金公司目前“固收+”产品数量和规模都很小。

  “中小型基金公司要想突围以及超越,最终还是要靠长期业绩稳定性以及持续性。目前来看‘固收+’领域的竞争比较激烈,大中小型基金公司均想在这个方向分得一杯羹。”张婷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