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上半年权益基金规模大增1万亿 贡献行业半数增量

李树超证券时报电子报

   上半年市场结构性机会突出,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继续高歌猛进。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7197只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16.9万亿元,比去年末大增2.14万亿元,半年增幅14.47%。尤其是权益基金,增长1万亿元,占新增规模的“半壁江山”。

   权益基金大增1万亿

   总规模4.2万亿创新高今年上半年,权益类基金发行火爆,权益类基金持仓股票市值攀升,推动该类基金规模实现万亿级别增长。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权益类基金总规模4.21万亿元,刷新历史新高,比去年末增长1.02万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1.54万亿元,半年新增约2400亿元;混合型基金2.67万亿元,增加逾7800亿元。

   经过上半年的大发展,权益类基金在公募基金中的占比从21.59%升至24.91%,上升3.3个百分点,达到了近三年的最高水平。

   不过,权益类基金的份额变化则传递出另一种信号。上半年,新成立的410只权益基金募集总规模达到7177.45亿份,而份额增长仅为4660.69亿份,相差超过2500亿份。其中,股票型ETF总份额净增885亿份,混合型基金净增约3800亿份,而同期上述两类基金发行份额分别为1700多亿份和5470亿份,两者的差额分别为821.69亿份和1695.07亿份。

   股票型基金的规模差额主要源于股票ETF资金的净流出。数据显示,基金净值震荡攀升,基金持有人的选择是赎回,上半年股票ETF净流出约620亿元。

   混合型基金近1700亿份的规模差额可能源于发行市场的“赎旧买新”。沪上一位基金研究人士认为,新发权益类基金总规模与规模增长的巨大差额,除了投资者可能在股市高点赎回的原因外,很大可能是“赎旧买新”所致。

   平安证券分析,今年4-5月,资金涌入权益基金的速度放缓,存量资金从老基金流向新基金的现象越发明显。“赎旧买新”不是理性的投资方式,不利于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的是投资者的长期利益。部分投资者的“赎旧买新”显示其投资的短线化,过于频繁的交易要付出更多的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基金经理的投资节奏也受到影响,迫使其被动应对持有人的赎回。

   货基、债基规模先升后降

   上半年债市的先涨后跌,市场利率的下行趋势,让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的总规模从上涨变成下跌。协会的数据显示,债券型基金最新规模3.12万亿元,比去年末增长3519.9亿元。但相比今年4月底的3.43万亿的历史高点已大幅萎缩。

   2018年以来债牛行情发酵,债券型基金规模在两年多时间里不断攀升。不过,4月末开始,债市大幅调整,资金陆续撤离,债券型基金结束了规模“主升浪”,5月、6月债基总规模分别减少657.13亿元、2483.93亿元,2个月缩水9.15%。

   货币型基金也类似,上半年先涨后跌:1~4月份,货基规模从7.12万亿元最高增至8.62万亿元,但之后货币型基金收益率不断下行,股市快速回暖,5、6月份货基规模连续下台阶,最新规模7.57万亿元,比4月底的规模高点“失血”1万亿,规模萎缩12.16%。

   投资人士分析,债基、货基总规模锐降,可能与股市行情转暖,资金切换有关,也与这类品种的基础市场行情有直接关系。上海一位中型公募固收基金经理认为,近期A股快速回暖,而利率水平仍保持在较低位置,货基、场内货币ETF、中短债基金等现金管理类工具产品的收益率吸引力下降;债市高位调整,不少投资者出现亏损,股票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的性价比凸显,固收类产品则遭遇资金的净赎回,规模出现萎缩。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股债市场,权益和固收市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跷跷板效应”。当前“股牛债熊”,资金从债基、货基转向权益类基金的现象或许无法避免。“如果未来股市行情进一步向好,赚钱效应更加突出,固收类基金的规模还可能会继续萎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