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金牛私募大咖论市:内需消费强者恒强

王宇露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5月11日,第十一届私募金牛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金牛得主成色凸显,其中五年期金牛私募投资经理期间平均跑赢市场近130个百分点。几位“长跑健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的疫情冲击不会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A股市场有望走出内需基本面驱动的持续向上行情。其中,内需、消费和线上化成为最受金牛私募大佬青睐的行业。

  A股资产具有吸引力

  尽管短期的疫情打乱了投资的节奏,但金牛私募大佬们对后市依然保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和政策支持,中国经济有望重新迎来向上周期,A股仍然是值得配置的资产。

  获得“五年期金牛私募投资经理(股票策略)”的拾贝投资创始人胡建平用“虽有崎岖,不阻大势”来表达对后市的乐观。他认为,未来有三个关键点会对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即对疫情的判断、对复工的判断和对外部环境的判断。

  “人类最终一定可以找到战胜病毒的方法。因此,从稍长时间来看,疫情不会对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产生根本性影响。从复工复产情况来看,在各国央行和政府的努力下,大的经济萧条可以排除,产能利用率会很快恢复到80%至90%,但恢复到100%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外部环境而言,过去一年多A股逐渐学会了应对挑战,产业界的进步远超预期,尽管摩擦可能还会存在,但极端情形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低。总体而言,A股资产未来还是一个长期可以信赖的资产。”

  上海重阳投资此次获评“五年期金牛私募管理公司(股票策略)”。重阳投资总裁王庆表示,随着复工复产的全面展开,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在未来几个季度逐季回升。在这样的环境下,A股市场下行风险有限,未来有望走出内需基本面驱动的持续向上行情。

  看好内需消费和线上化行业

  谈及具体的行业板块,获评“五年期金牛私募管理公司(股票策略)”的源乐晟资产创始合伙人曾晓洁表示,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也不同,对于线上、消费类和紧缺类的行业影响较小,对于线下和服务类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大。

  胡建平指出:“疫情进一步加快了所有公司所有业务的线上化进程,未来以下一些行业机会相对大一些:第一,互联网服务类,比如电商和与电商相配套的快递等行业;第二,医疗,从子行业的角度看,相对更看好医疗服务,其次是医疗器械,再次是创新药;第三,科技类公司,从2019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来看,中国科技类公司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都有非常大的提升。”此外,胡建平认为,海外中概股里的教育股也具有非常大的投资机会。

  王庆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几个季度逐季回升,内需、投资和消费有可能出现V型反弹。从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快速修复,中国经济周期有望逐渐进入扩张区间,同时流动性周期仍然处于扩张区间,这样的宏观环境通常有利于成长+周期特征股票的表现。

  在当前时点,王庆还看好港股的投资机会。“首先,多数香港市场的上市公司是内地企业,其基本面由内地情况决定,而内地的基本面正在迅速修复;其次,随着全球主要国家的疫情被逐渐控制住,香港市场的流动性环境将会更充分地接近美联储决定的宽松状态。另外,当前港股具有非常大的估值安全边际。”

  获评“三年期金牛私募投资经理(股票策略)”的千合资本基金经理崔同魁表示,未来市场仍有结构性机会,特别是前期受海外疫情影响较大的产业,随着欧美复工,部分领域景气度有望迎来拐点。此外,受益于国内政府和社会投资加快,国产化替代和产业扶持政策明确的成长股业绩增速有加快的迹象,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的机会。

  优质公司强者愈强

  尽管疫情对部分行业有较大影响,但不少优质上市公司在此次疫情的短期冲击中展示出了非常强的韧性。

  曾晓洁表示,从其跟踪的上市公司情况来看,中国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具备了非常强的抵御疫情冲击的能力。在短期经济数据下滑的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一季度的业绩表现依然非常好,出现了可观的同比增长。“中国市场容量非常大,在疫情稍微好转之后,中国经济就会很快恢复。经过2018年的外部扰动和这次疫情冲击之后,中国很多上市公司具备了非常好的盈利能力和护城河。未来很多行业龙头强者恒强,是值得资本青睐的。”曾晓洁说。

  崔同魁认为:“在本轮全球市场的反弹过程中,无论A股、港股还是美股的优质成长型公司股价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弹,有些甚至创出了新高。除了全球流动性较为充裕这个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这些优质公司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强,长期成长性并没有因为疫情受到影响,有些甚至趁机加快成长。”

  崔同魁称,从历史经验看,市场历次下跌后,都是选择“长期有空间、中期有逻辑、短期有业绩”的优质成长型公司的“黄金坑”,也是未来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经过3月至4月份的反弹,部分公司的估值已经修复到较为合理的水平,但仍有一些细分领域的成长型公司存在预期差。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