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收益下滑叠加银行理财双重冲击 货基再入“发展岔口”

李洁雪21世纪经济报道

  关于银行理财子公司及资管新规之下银行理财产品究竟会对公募行业带来何种冲击的讨论中,争论核心在于,各方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未来定位以及运作模式存在不同意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种种分歧背后,货币基金必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业内几乎无太多争议。

  尽管蚕食公募现有货基份额或并非银行理财转型初衷,但其降低购买门槛之后,在收益率和申赎方面的优势,都使得与其同质化的货币基金必须直面竞争。

  适应规则变化,继续深挖银行资产配置需求,成为公募面临可能来临的竞争唯一的方法。

  分流苗头初现“银行理财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的最低投资门槛从5万元降低到了1万元,各大银行迅速响应。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上周(11月23日-11月29日)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量为2175款,其中344款产品的购买起点为1万元,占比为15.82%,环比上升了7.06%;尤其在结构性存款中,1万元门槛占比为46.27%,接近一半。

  继“理财新规”之后,这一起点近期再迎调整。在最新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中,没有给银行理财设置销售起点,这意味着,银行理财的投资门槛有望进一步下降。

  这直接对公募货币基金带来了冲击。华南一位公募人士直言不讳地向记者指出,“债基还好,货基简直是被秒成渣渣。”

  上述人士表示,其公司旗下的王牌货基产品由于一直挂在某大行APP销售,取得了非凡的规模增长,但如今银行理财门槛降至1万,该货基必须和银行理财产品直接“正面刚”。“客户现在面对的就是直接在银行理财和该货基之间做选择,尽管接下来具体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未知,但我们预期偏悲观。”

  “最近真的是焦头烂额”,上海一位公募人士郑睿(化名)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达了其焦虑。郑睿表示,“银行理财对货基是碾压式的压力,分流是必然的。现在短端利率较低,货币环境较为宽松,货基收益本身就不高,再加上理财挤压力度越来越大,我们对货基后续发展不乐观。”

  郑睿公司同样有一款“宝类”货基产品(简称“货基A”)挂靠在某银行销售,然而该产品在上周某个交易日内快速赎回量陡增。郑睿认为,这与该货基近期收益率跌破3%,而该银行同质化的某系列理财产品(简称“理财B”)收益率却维持在高位息息相关。

  郑睿分析称,“以最近某日为例,货基A和理财B收益差额达八十几个BP,这直接加剧了客户的快赎行为。”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货币基金收益率的持续下行一直备受关注。据Wind数据统计,12月6日市场上绝大部分货基7日年化收益率均在3%以下,部分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甚至已经跌破2%。此外,12月6日市场上货币基金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为2.785%,而去年底货基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为4.582%,足见今年货基收益下滑之猛烈。

  除了收益率不具优势外,令郑睿及其公司担忧的还有理财产品在快速赎回方面的性能优势,郑睿认为这也是货基A近期赎回量突然加大的原因。

  郑睿解释称,“比如理财B和货基A都不收取赎回费,并且支持每个自然日0:00-24:00本金赎回实时到账。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客户如持有10万理财B,他可以在任意时间点将10万本金赎回并且实时到账,而货基A在T+0赎回新规之下,只支持每个自然日1万赎回实时到账,在快速赎回性能上无法与理财B相比。”

  郑睿表示,“银行理财购买门槛显著降低,客户群体迅速扩大,开启与公募货币基金同质化、直接性竞争时代。加之其在收益率和快速赎回的优势,可能会促使货基A潜在客户转向购买理财B,甚至存续客户赎回货基A购买理财B。”

  郑睿还提及,以往货基A也曾经出现过快赎量较大的先例,但这种情况一般是在季末、月末,主要是一线网点需储蓄存款,客户经理引导客户赎回货基;二是发生在周末大量散户需要消费的场景。而货基A此次快赎大增发生在月初,也并非周末,排除是前述两种情形。

  尽管个案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对货基造成的分流效应已经明显形成,但这不失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货基版图改写可能

  银行理财冲击之下,公募货基版图会否改写?

  据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末,货币基金规模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天弘、建信、工银瑞信、易方达、南方、博时、鹏华、招商、汇添富和平安大华,这些公司分割了行业货基规模的半壁江山。

  统计显示,上述10家公司今年三季末货基规模均在2000亿以上,合计规模为4.64万亿,占全行业8.26万亿货币基金规模的56%。其中,除天弘的1.57万亿以外,建信和工银瑞信三季末货基规模都在5000亿以上,而易方达货基规模在4000亿以上。

  若考虑银行理财对基金公司冲击,这些货基头部公司显然要面临更大压力,尤其是部分受益于委外爆发而在这两年迅速壮大的公司,而今也可能因为规则的变化而面临重新洗牌。

  “作为一家以固收见长的公募基金公司,我们也非常关注银行理财及理财子公司对公募固收业务尤其是货币基金业务的影响”,其中一家大型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李越(化名)向记者表示,“货币基金明年的收益率走势,以及货基面对资管行业规则变化之下的未来发展形势,将是我们明年最为关注的方向。”

  不过,李越表示并不担忧。他指出,“我们在做大货基的同时,公司整体的固收业务也形成了丰厚的积淀,从投资、客户、渠道、规模,再到业绩都展现了优势。我们认为,即便货基或受冲击,但未来银行的固收配置需求仍然广阔,而头部公司尤其是有银行系背景的公司仍然具有优势。”

  李越进一步谈及,面对资管新规的挑战以及监管带来的新业态形式,公募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适应规则,哪家公司适应得最好就最有机会胜出。“我们能够在这两年取得突破,就是因为抓住了行业生态变化带来的机会。未来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巩固在固收方面的优势,在竞争中寻找机会。”

  关注银行配置需求

  正如前述李越所言,行业变革之下,公募并非没有机会。

  银行在固收资产配置方面的需求依然存在。华南一家银行系公募相关人士张君指出,在货基可能受较大冲击的背景下,公募必须加强主动管理能力,积极跟进银行的固收资产配置需求,这也是公募今后的重点拓展方向。

  张君表示,“大基金公司基本都有加强固收主动管理能力建设的意识,一个重要的契机就是针对银行资金的资产管理配置需求。今年基金公司在债券指数产品方面的突进,就是为了为大资金做资产配置时提供底层资产。我们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以及银行理财确实会对货基造成冲击,但在债基这块的影响到底是正还是负,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张君谈到,“一方面,目前有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并不多,更多银行还是和以前一样,有固定资产配置需求;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承接的是大规模的存量资金,这些资金要走自建投研体系的道路我们是怀疑的,我们认为这类资金依然是需要做资产配置的。”

  另外,亦有银行业人士提及,银行的老本行是经营信用风险来赚钱,和公募的经营逻辑是非常不一致的,因此我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成和公募一样的资管机构可能性较小。而且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理财子公司自建投研体系的条件都不充足。

  因此,至少从这个角度而言,公募依然还有时间来适应行业的变化。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