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存量博弈格局难改 基金抱团白酒家电

姜沁诗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7年一季度,市场延续结构性行情,即整体上行但创业板指下跌,指数分化较为明显。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基金一季度仍在逃离中小创成长股,转而投向白马龙头股。从行业和板块来看,基金一季度更青睐白酒、家电和金融板块,同时对房地产相关链条的建筑业和建材板块个股也有一定幅度的增持。

  小幅加仓金融和建筑业

  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延续2016年四季度的态势,继续进行投资风格的切换,不断逃离中小创成长股。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一季度被基金公司减持最多的10只股票中,信息技术类有4只,包括家电股在内的消费品及服务类有3只。其中,创业板龙头股网宿科技遭到大幅减持,再次成为季度内公募基金减持第一大股,持股基金从原有的35只减少至9只。该股一季度跌幅达24.45%,4月以来至上周五的跌幅为3.53%。

  同时,数据显示,公募基金一季度明显偏向于白马股,且白酒、家电板块更受青睐。同期增持最多的前10只股票中,消费品及服务(格力电器、五粮液、伊利股份、泸州老窖)占4只,信息技术(歌尔股份、立讯精密)占2只,其余4只分别为金融(招商银行)、原材料(天齐锂业)、医药(东阿阿胶)和建筑业(葛洲坝)。格力电器成为增持第一大股,持有该股的基金数量从140只激增至297只,增持市值为57.53亿元,基金持有最新总市值为115亿元,占流通股比例为6.07%。该股一季度涨幅为28.76%。

  公募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建筑业和建材行业取代上季度消费品及服务业的强势状态,在前十大重仓股中占据4席,包括东方园林、东方雨虹、中国建筑和兔宝宝,4只个股一季度分别上涨12.86%、23.1%、3.84%、21%。

  从行业来看,基金主要增持金融和建筑业个股,减持信息技术服务业个股。按照可比基金数据统计,公募基金在金融业和建筑业的市值有较大幅度上升,前者在季度内从738.13亿元增至887.37亿元,增幅约20.22%;后者在季度内从342.46亿元增至453.32亿元,增幅约32.37%。公募基金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有的市值,在季度内从784.66亿元降至622.49亿元,继上一个季度之后再度缩水约1/5,公募所持该行业的市值占公募净值的比例也从去年四季度末的4.20%降低至今年一季度末的3.33%。

  从基金经理投资策略来看,易方达消费行业基金经理表示,一季度消费行业坐上风口,给投资者带来不安情绪。基于对风险的警惕,基金逐步将仓位降低到了基金契约规定的下限附近。同时,通过卖出一些短期涨幅较多、买入一些估值水平极低的股票,降低了组合的整体市盈率水平。不过,并未放弃对优秀公司的挖掘,报告期内,已经开始逐步建仓一些新兴产业中的基本面优秀、估值合理的公司,未来还会继续扩大覆盖面,增加此类股票的配置。

  二季度结构性机会仍存

  多数基金经理普遍认为后市将维持震荡格局,市场仍以结构性机会为主。上投摩根大盘蓝筹基金经理表示,受国内房地产持续调控以及叠加当前“去杠杆”、“去通道”方向监管等影响,尽管从中长期看,权益类资产配置的刚性需求会逐步提升,但短期内A股市场存量博弈的格局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市场整体估值和风险偏好也难以快速回升,预计2017年二季度A股市场将继续维持“指数震荡,结构分化”的走势,结构性机会较多、估值差异逐步收敛的格局将会持续,争取超额收益的主要方式仍来自于自下而上寻找估值相对低估、业绩成长确定的个股。二季度将重点在医药、消费电子、环保、家电等行业内寻找能够中长期持有的、盈利增长持续性较强的个股进行投资,继续回避受政策调控负面影响较大的地产等板块;新能源汽车在突破材料、工艺技术等壁垒后,将出现中长期趋势性机会,将重点关注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汇丰晋信消费红利基金经理表示,展望后续季度,货币政策趋紧、地产政策趋严仍将持续,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将延续;市场对于价值、业绩的重视和认同是一个长期的方向,因此低估值滞涨的金融或有机会,而成长的风格尚不明朗,消费虽然短期跑赢较多但整体估值仍有空间;在行业配置方面,仍然坚持对业绩与估值的要求,维持对于基本面良好、估值合理偏低的白电、医药龙头等重点配置方向;超配此前严重滞涨而估值偏低的金融,以及基本面明显改善的旅游板块;关注成长类消费中的龙头机会。

  国泰互联网+基金经理表示,具有较好成长性且估值合理的公司将有较好表现。符合消费升级的行业将会有较好投资机会,例如高端白酒、品牌汽车、品牌家电等。具备技术变革和创新的领域也存在投资机会,例如围绕着汽车进行的电动化、智能化和电子化,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再者,一些传统行业经过洗盘后,胜出的龙头企业也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