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市场化委托管理疾行 资管机构入场“分羹”
中国人寿打响市场化委托外部机构管理保险资金的“首枪”后,多家保险公司积极跟进,使得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感受到与券商、基金等机构竞争的考验。保险资管人士任务,险资委托管理开闸,意味着具备更强管理能力的机构入场分羹,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同台竞争,从长远看有利于提升保险资管公司能力。
与此同时,委托管理的目标达成或促使更多险资入市,对股市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但也有分析认为,市场化委托管理的保险资金入市,向市场传递了谨慎乐观的信号,但也不宜过分解读。
险资开闸资管机构加入“抢食”
4月中旬,中国人寿“招标”首批对外委托资产招募管理人的工作甫一开始,便引发券商、基金等机构的关注,其它保险机构也开始有所动作。中国人寿拟拿出200亿元人民币投资中国股票市场,尝试为首批对外委托资产招募管理人,20余家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机构加入“抢食”。
在保险资管人士看来,这样的变化成为保险资金若干年以来面临的最大机遇。险资委托管理开闸,意味着具备更强管理能力的机构入场分羹,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同台竞争,以往仅委托集团内资管公司管理资产的旧例被打破。此举一出,一众机构开始“凿壁偷光”。
“委托外部机构管理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中国人寿从管理的2万亿体量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进行委托管理,形成竞争,倒逼资管公司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从长远来看是有利的。”接近中国人寿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由此,保险资管公司到了“悬梁刺股”的关口。“委托管理的重要意义是引入竞争机制。以前,钱只给集团资管公司,后者的压力很小,动力也不足,经验积累不够。分一部分钱出去做委托管理后,对资管公司就形成压力,形成一个倒逼的机制,这样压力就来了。如果外部机构做得更好,资管公司做得不好,将来可能就会把越来越多的钱委托给外部机构,特别是以基金公司为主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机构。”某上市险企资管人士表示。
中国人寿在国内选定15家首批外部委托管理机构,初期委托规模200亿元,平安、太保、华泰多家保险公司也积极跟进。业内人士估计,包括中国人寿在内,今年保险资金市场化委托管理的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
投资收益已经成为最有说服力的门票,而基金公司已成为险资委托投资中最具竞争力方。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此前表示,中国平安去年已委托4家基金公司进行专户理财,委托资金约为50亿元。其中一个专户的收益率达40%,整体权益类投资收益率超过6%。今年,中国平安将新增6个账户,委托给6家不同的公司,除股票投资外,还会启动固定收益投资委托。
规模放量利好资本市场
机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保险资金委托外部机构管理有“立标杆”的作用,如果对外委托管理能够达到其预期目标,未来或有更多险资采取该路径,有望拉动新一轮险资入市风潮,机构也有望借此迎来业务扩张窗口期,争夺“聘书”的竞争将趋于激烈。
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的另一端,对股市带来的放量利好,则是资本市场更加关心的方面。
前述接近中国人寿的人士表示,实际上,在4月“招标”之前一段时间,中国人寿的分红险账户上并无新增资金,新增资金体现在其它账户上。委托给外部机构管理的200亿元资金很可能来自于分红险存量资金。该笔资金预期方向是权益类资产,即将原来配给固定类资产的资金拿出来配给权益类资产,对股市的刺激作用明显。
该人士认为,与中国人寿旗下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的2万亿体量相比,200亿元委托管理的影响尚属有限,借机试探市场反应的意图更加明显。“目前国寿资金量巨大,以这种方式分化一部分,目的在于尝试更加精细化操作。如果效果好的话,未来可能会逐年地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资金量,并成为一种趋势。”
有分析认为,市场化委托管理的保险资金主要进入股票市场,向市场传递了险资对股市前景谨慎乐观的信号,但也不宜过分解读。目前,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在10%左右,远低于监管部门规定的30%上限。多数保险机构认为今年股市将主要存在结构性、阶段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