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类产品快速扩容、权益类基金稳健发展、海外等创新业务风生水起,凭借多项业务齐头并进的发展,南方基金以全能型资产管理公司的姿态获得了第十届金牛基金管理公司奖。截至2012年,南方基金共获得三次金牛基金管理公司奖项,旗下共有8只基金获得过金牛奖,累计获奖16次。对于南方基金这家与基金业共同发展15年的老牌劲旅而言,在政策逐步放开、基金业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大背景下,2013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南方基金董事长、代总经理吴万善表示,公司将定位于全能型的财富管理集团,为公募、私募、国内、海外等客户提供包括财富管理、资产配置、投资咨询、养老规划等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力争成为财富管理行业的领先者。
投研实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
15年来,南方基金经历几番牛熊更迭,迄今已为1200万投资者分红累计逾500亿元。投研能力作为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南方基金15年来将这柄“宝剑”磨砺得更具威力,持续保持着行业第一梯队的整体业绩。据统计,截至2013年5月28日,全市场第二只股票型基金——南方稳健成立至今年化收益率为9.78%,累计增长率达197.18%;中国第一只债券型基金——南方宝元成立至今年化收益率11.84%,累计增长率达230.73%;中国首只保本型基金——南方避险成立至今年化收益率14.33%,累计增长率达277.67%。此外,南方价值成立至今收益率达79.8%,在同期可比的116只产品中排名第8名,同期指数下跌17.04%。
南方基金自2009年开始的投研体系改革,其核心一是建机制搭平台,以机制引人才;二是实行基金经理负责制,让基金产品风格与基金经理风格相匹配,鼓励多元化;三是打造投研服务型的决策机制,确定研究服务于投资,一切以业绩为最终导向,解决投研配合难题;四是投研团队大力补强,引进了多位核心投研人才,投资和研究队伍都有大幅度提高。
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表示,公司在投研体系改革上,主要有四大措施:一是重视培养全资产管理的投研人才。通过综合股票、债券和现金的全仿真模拟投资,提升研究员的资产配置能力;通过调整行业分工,培养研究员的跨行业研究能力;通过普及股指期货、RQFII等新业务知识,及时更新投研人员的知识结构;通过开辟运营、市场体系向投研体系横向转型的发展通道,有效拓宽投研人才的来源渠道。全资产管理投研人才的培养战略,激发了投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了投研人员的综合能力,为公司整体投研实力的增强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对投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构建资产配置、行业配置和个股选择的投资研究框架,使投资有理有据;强调中长期配置、组合配置和低换手率,使投资理性科学;建立投资标的指标体系,使投资直观量化。三是落实交易制度改革。限制基金经理每天的下单次数,降低对盘面短期波动的过度关注,增加对基本面分析和研究的重视程度,鼓励下长单和市价单,倡导交易型基金经理向研究型基金经理转变。四是不断完善投研考核激励机制。改革私募产品投资经理薪酬体制,将个人薪酬与产品业绩、管理费收入等挂钩,使个人、公司和持有人的利益高度一致,并实行以3年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长周期考核导向,极大地调动了投资经理的积极性。私募考核改革的有益经验正逐步向公募推广。
在近年市场整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南方基金秉持为持有人创造绝对收益的理念,审时度势,大力发展固定收益类产品,相应减少了权益类产品的扩容。在权益类投资上追求稳健回报,基金经理多以平衡组合与价值投资方式制胜。近年来,南方旗下权益类产品在数量及规模上均呈现低速而稳健的发展特征,2012年及2011年权益类产品总数分别增加2只及3只,使得该类型基金总数由2010年的18只增至2012年末的23只,对应资产规模600亿元,同业排名第6位。
固收扩容 梅花香自苦寒来
基金公司发展与投资者利益相结合,南方基金2012年的“二次发育”体现了这种双赢的模式。在权益类市场缺乏大级别机会的判断下,南方基金积极发展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力求为投资者打造全天候覆盖资产配置机会的基金池。
数据显示,2012年南方基金固定收益类产品出现井喷式增长,数量由2011年底的8只快速扩展至13只,资产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75.36%至829.1亿元,同业排名67家基金公司第2位,对公司整体规模贡献较大。此外,南方基金在保本基金管理上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截至2012年底,旗下4只保本基金产品资产规模总计逾200亿元,占据行业保本基金规模约三分之一,系管理保本基金资产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至2012年末,南方基金旗下共有39只基金。其中,主动型股混基金15只、指数型8只、债券型基金6只、保本型4只、货币型3只,另有QDII产品3只。
事实证明,近几年市场持续下跌,南方基金以低风险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为持有人获得了较好的回报:南方多利A近3年涨幅15.82%,在全市场521只(非货币和QDII)基金中排名第21位,同期上证指数下跌30.76%;南方现金增利基金过去5年累计涨幅17.39%,且连续4个年度被评为金牛基金。Wind统计显示,2007年至2012年中期,上证指数下跌约20%,南方基金为基民盈利总金额在全部基金公司中排名第2。
南方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李海鹏表示,从债券基金发展的历史情况看,传统的一二级债券基金大多在权益市场、转债市场和纯债市场做动态配置,业绩波动不仅受到债券市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权益类市场的影响。而且由于季报数据相对滞后,投资者很难得知其在各个时点上基金的大类配置情况,从而也很难权衡其承受的各个市场的风险。这导致传统的一二级债券基金无法完全满足部分低风险投资者获取稳定收益的需要,也无法满足部分投资者利用债券基金做资产配置的需要。从2012年开始,在经历了股票市场长期熊市和2011年大部分债券基金亏损后,绝对收益理念在市场得到较高认同,纯债型产品得到蓬勃发展。南方基金是市场较早提出绝对收益理念债基和纯债化方向的公司之一,未来公司固定收益将延续纯债化方向,以纯债型产品为重点,注重绝对收益理念。
南方基金表示,公司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能满足所有投资者所有固定收益投资需求的基金池,未来将提供更多特色债券产品。“市场一般会呈现一个投资周期:如债市出现机会,往往反应最快的是国债、金融债等利率产品,而下一步行情可能转到信用债上,而各类债券完成上涨之后,会轮到股市有行情;若股市、债市都没有行情,货币基金往往有机会。而我们提供的债券基金池,可以让投资者在各类债券基金产品之间转换、循环运作,把握每个阶段的机会。”
跨境业务 忽如一夜春风来
对于2012年12月突如其来的反弹行情,许多市场人士认为撬动行情的主力军是外资,RQFII产品则是外资抄底A股的最主要工具。而南方基金子公司南方东英开发的富时A50ETF产品,则是这些RQFII中规模最大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产品。
2012年8月下旬,南方中国富时A50ETF首次获批的50亿元人民币额度首日便急速售罄。南方东英总裁丁晨表示,南方东英一方面借助国内母公司的强大专业能力吸引海外投资者,一方面亦为国际资本投资中国提供专业平台,因此宽广的国际视野至关重要。在进行内部反复评估与市场调查后,南方东英决定选择一个在海外市场更为成熟的指数,最终选择了富时A50。在国际上,开发ETF产品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一是指数在当地市场的知名度与认可度,二是指数相关的配套工具,如股指期货、金融衍生品等是否丰富。南方富时A50ETF是一个对中国市场描述性很强的产品,追踪对象是A股自由流通股中市值最大的50只股票,涵盖金融、医药、电讯等广泛行业,代表性强,流动性好。包括渣打、花旗、瑞士信贷等顶级海外投资人对这个选择非常认同。南方东英的定位是成为南方基金与国际跨境投资的桥梁和平台,引领世界投资中国。
南方基金在国内逾15年的资产管理经验,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选择中国市场投资顾问时最为倚重的因素之一。南方东英作为境内基金公司在海外设立的首家分支机构,在产品创新和开拓香港以外的国际市场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南方东英于2009年即设立了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大中华股票对冲基金,2011年在卢森堡设立了投资于港股和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基金平台。未来南方东英还计划基于这些平台发展和继续壮大现有产品,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积极研发,补充和进一步完善产品线。
吴万善表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进入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展望未来,基金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大幅改善。随着《基金法》的修订实施,基金的范围大幅扩张,囊括了公募基金和大量的非公募基金,同时监管机构多项改革措施并举,允许券商、保险资管、私募基金等从事公募业务,表明在顶层设计的总体方案中,基金被推向财富管理行业主力军的地位,基金的模式被定位为财富管理行业的主流模式。未来几年,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基金作为投资人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重要工具,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资产管理机构即为风险管理机构,基金公司的职责就是追求可控风险下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公司在加快业务发展、推动业务创新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的专业管控能力,使风险的识别与监测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持续提升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南方基金将以全能型资产管理公司为目标,力争为投资者奉献更多的投资回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