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寻觅“新核心”机会 机构抱团“大挪移”

徐金忠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年中之际市场出现持续调整,此前基金机构抱团的消费板块等频频曝出业绩不及预期等风险,资金抱团持续松解。此外,受科创板等利好因素影响,科技板块逐渐成为机构资金关注并看好的对象,引来市场资金新一轮的集中持有。记者采访发现,消费板块仍是机构看好的市场机会之一,但是其投资的性价比在现阶段来看变差,需要在板块中寻找更多扩展和下沉的机会。对于科技板块,不少机构认为,科技板块将持续迎来各方利好,成为市场的核心机会之一,但是其挖掘需要专业、精研,基金机构正不断在科技领域加码投研力量。

  消费降温

  近期此前基金机构抱团的消费板块迎来震荡回调。Wind资讯显示,截至8月6日,7月以来,日常消费指数下跌2.79%,可选消费指数则下跌6.90%,一改此前消费板块持续攀高的走势。个股方面,年中之际,部分消费个股的走势则显示出宽幅调整的态势。涪陵榨菜在7月31日发布中报以来已经大幅下跌21.04%。中报显示,二季度末,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全国社保基金四零六等三只组合、汇添富成长焦点混合等机构投资者。

  “上半年机构追捧消费个股,主要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外资的持续涌入,其对于消费板块的白马个股的偏好带动了市场资金的跟进;二是A股市场环境处于风险偏好改善提升期,但整体还并不太高,市场资金寻求确定性机会;三是消费个股业绩相对可预测和可持续,特别是消费升级、价格提升带来的业绩增厚。在这个背景下,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开始持续超配消费板块。”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表示。

  但是,随着资金集中抱团带来的股价上行,目前消费个股的投资性价比已经大幅下降。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指出,在二季度“抱团”效应的发酵下,公募基金增持的行业主要在消费和金融类行业,尤其对消费的配置达到峰值。但与2017年内资抱团近似,二季度内外资在消费领域出现分歧。在内资疯狂抱团时,外资却在离场。

  科技“当道”

  与消费股抱团松解一道发生的,是机构资金在科技板块上的持续加码,乃至抱团持有。科技股在当前阶段的表现,一方面受科创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科技板块内部的一些新变化也已经到了产出成果的阶段。

  民生证券分析师杨柳认为,当前有四个逻辑看好科技股反弹。一是从技术周期看,科技股将迎来新的盈利向上周期。其中,5G掀起的换机潮将使消费电子产业链处于长期景气周期。二是从业绩弹性看,成长股困境反弹弹性更大,下半年业绩有望显著改善。压制2018年科技成长行业业绩的商誉减值问题已大幅缓解。三是从交易层面看,成长板块的交易阻力较小。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对创业板以及成长型行业的配置比例回落至2013年水平。四是从预期差看,非核心资产关注度处于较低水平,预期差显著。在TMT行业内部,公募基金的持仓集中度也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大量科技股市场关注度较低,选股的收益或较可观。

  科技板块近期的“高光”表现,从一些个股上已经得到反映。例如5G板块上市公司沪电股份进入7月以来,已经接受9批次机构的密集调研,涉及到招商证券、景顺长城基金、民生加银基金、方正证券、百年保险资产管理等多家机构。

  一家保险系基金公司研究员认为,“不少科技股目前还没有遇到估值的天花板,因为科技股整体对估值并不敏感,其价值在于增量的创造,例如5G技术带来的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期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是增量部分,带来估值上升的空间”。

  练“掘金术”

  消费“去魅”,科技“当道”的背后,实则是基金机构在年中之际对于市场“核心机会”的不断追寻与探索,这样的追寻与探索需要专业和精研。

  陈果指出,可以从优先关注投资回报率能高于融资成本的行业、优先关注经济调整期中ROE上升的行业这两大策略来关注市场后续“新核心资产”相关机会的展开。科技成长、业绩反转、内需支撑等均是未来市场核心机会的重要领域。

  “但是科技领域的机会挖掘,需要很强大的投研能力。比如科创板带来的映射机会、产业链协同效应等等,其挖掘需要较深的技术研究、行业分析和个股研究。”前述基金公司研究员表示。

  即便是在性价比已经下降的消费领域,专业和精研带来的深度挖掘也能找寻到相应的机会。申港证券认为,近期政策层面提出了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等的内容。最终消费的扩大目标势必将落在农村及低线城市消费力度的刺激上。从农村居民消费力的角度来讲,一方面以农村电商等方式为主的扩大农村经济体收入的商业模式将持续获政策提振;另一方面,有别于受房贷绑定的城镇居民杠杆,农村居民杠杆率或仍存在上行的空间。消费领域的结构性机会仍然存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