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管新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已纷纷开始理财产品转型。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作为现金管理类的类货基产品最受市场青睐。近日,证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赎回相关服务的指导意见》,在规范货基的同时,也对银行发行的类货基产品形成“助攻”。
表外理财与货基替代性强“从我们的草根调研上看,目前已同时发行类货基产品和类债基产品(投资于期限较长的债券资产且使用公允价值法进行计量)的银行普遍反映,类货基产品募集的资金规模是类债基产品募集的资金规模10倍左右或以上。”兴业研究分析师谭松珩表示,“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使得类货基产品成为"香饽饽"。第一个原因是类货基产品的转型难度最低:类货基产品严格比照货币基金进行投资,投资于高评级、期限短的固定收益类资产,这类资产受到市场认可,对管理人尤其是拥有广泛同业资源的银行而言,管理难度也较低,是转型的首选,自然会得到金融机构最大的资源倾斜;而类债基产品则因为管理难度较大,不在金融机构的首选行列。第二个原因则是类货基产品与货币基金一样,采用同样的估值模式:按照《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业务指引》的规定,货币基金可以使用带影子价格偏离度管理的摊余成本法进行净值核算——与其他基金产品必须使用公允价值法不一样,货币基金可以使用摊余成本法,净值更加稳定,这是管理难度较低、客户接受程度较高的深层原因。”
海通证券(600837,诊股)分析师姜超指出,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前,银行表外理财与货币基金就具有很强的替代性,特别是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的崛起,代表着居民对货币基金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资管新规出台以后,刚性兑付消失和投资业务受阻将导致银行理财规模下降,而今年以来,货币基金规模累计扩大6000亿元,反映出货基对银行理财的替代作用开始显现。”
姜超表示,“但是货基新规对摊余成本法货基规模形成约束,未来净值法货基或成为主流,那么产品的波动率也将显著增加,因此,货基类产品主要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
“除了资金转移以外,银行也会成立资管子公司发行理财产品,但是,预计未来产品设置将越来越接近公募基金。”姜超同时指出,“目前资管新规规定,公募产品主要投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如果未来针对理财的监管细则没有进一步说明,那么,原则上作为公募产品的银行理财就不能再投资非标债权资产。未来银行理财将与公募基金产品趋同,共同竞争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
银行类货基“彼消此长”
证监会和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此次在答记者问时重点介绍了对货币市场基金“T+0赎回提现”业务予以规制的目的:部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销售机构以所谓“实时大额取现”为卖点盲目扩张业务规模,进行夸大性、误导性宣传,信息披露不完整,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流动性预期,使投资者忽略货币市场基金自身蕴含的投资风险属性,忽视普通赎回安排,同时,垫支机构也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市场极端情形下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
中金公司分析员陈健恒指出,“资管新规出台后,在银行理财转型的过程中会优先考虑发展类货基产品。银行理财的类货基产品,其监管约束要松于公募货基。而且,在监管约束货基T+0优势的情况下,银行理财的类货基产品可以凭借银行自身自营资金提供流动性的优势来提供T+0,那么,银行理财的类货基就会比公募货基更好卖。”
陈健恒表示,“如光大银行(601818,诊股)推出的"光银现金A"产品可以提供T+0操作,同时银行自身的渠道优势也会优先销售本行理财的类货基。如果未来银行逐步成立资管子公司,类货基产品可能会直接挑战公募货基的地位。此次新规下货币基金T+0操作受到了明显的限制,但银行类货基产品并没有受到限制,要等待后续监管进一步明确银行类货基产品的监管要求。”
陈健恒还指出,近期随着货基收益率的回落,其与银行理财及结构性存款间的息差有所收窄,吸引力相对小幅下滑。“从万得统计的银行理财周度收益率数据看,当前全市场期限为1周的理财预期年收益率在4%附近,接近拟合的货基收益率均值,1个月期的预期年收益率在4.73%,3个月期的预期年收益率在4.78%。”陈健恒表示,“在结构性存款方面,部分股份制银行所发的1月期的预期年收益率最高通常在4%附近,例如,招行旗下挂钩黄金两层区间的1个月结构性存款,预期年化收益率范围在1.15%-3.7%,广发银行旗下"薪加薪16号"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范围在2.6%-4.05%。结构性存款一般申购起点较高,年化收益率略低于银行理财以及货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