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时代来临。
11月1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谈论已久的“刚性兑付”问题一锤定音。而对于同属大资管一员的信托,自然也身处其中。
光大信托研究员袁吉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打破刚兑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兑付压力小了,但责任还在,甚至可能比以前更重。
中小信托受影响更大
作为大资管不可或缺的一员,目前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产规模已仅次于银行理财。但在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道业务。《征求意见稿》第21条明确要求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指出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
袁吉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信托业务里通道业务大概占65%到70%,监管对通道服务的要求对信托公司来说会有一定压力,但并不是说一点都不能做,因为资管计划本身就有通道的功能。新规出来后,大家会慢慢的往下降。至于层层嵌套,现在信托计划里层层嵌套的并不多,因为层层嵌套比较麻烦,会加大费用成本和沟通成本,目前大部分信托业务应该都能满足这一点。
另外,袁吉伟称《征求意见稿》设有过渡期,而且实施时间尚未确定,对于存量可能影响不大,影响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未来信托业务的发展,袁吉伟称,信托业肯定要往主动管理方向发展,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信托制度和财产管理的优势;另外在非标业务方面,也要发挥一定的优势。不过对于中小型信托公司而言,转变可能要艰难一些。袁吉伟称,就通道业务而言,可能中小型信托公司的占比要高一些。但中小型信托公司本身资本金以及专业能力可能还有些欠缺,包括展业的空间、展业区范围都会影响它主动管理的能力和创新业务的拓展。
打破刚兑对信托风控要求更高
除了通道问题,《征求意见稿》对讨论已久的“刚性兑付”也作出了明确的回应。《征求意见稿》第18条明确指出打破刚性兑付监管要求,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
就信托业而言,虽然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但隐性的刚性兑付一直存在。
袁吉伟表示,不仅信托,目前包括银行理财都有一些隐性的刚性兑付。一部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另外刚兑也是吸引客户的方法。
而对于此次明确打破刚兑,信托专家、经济学家孙飞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说,这对信托公司和信托行业都是利好,信托业本就没有刚性兑付的义务,只要信托公司没有违规违法,信托项目没有违规违法,没有违反信托合同,投资人就应该自负盈亏,就像买股票一样。未来的信托投资应该要跟股市投资一样,自担风险,要培育信托投资人和股票投资人一样的意识。
但孙飞也指出,不刚性兑付也不意味着信托公司可以大意、不去控制风险随便做业务,反而更要严格控制投资风险、资产管理的风险,为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保驾护航。同时要争取不出现投资失败或者最少地出现投资失败,这样信托公司才会树立好的品牌形象。另外,后续可能还会出台一些政策约束投资人的责任,进行双向约束。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对投资者的要求方面,比此前银监会发布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门槛有所提高,此次《征求意见稿》要求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
对此,孙飞表示,标准提高对于打破刚兑有一定好处,因为投资人承担风险的能力会更强。另外,对原来的资管产品包括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管理机构各有一套门槛标准,其中信托的门槛较高,现在统一起跑线,对信托是有利的,更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