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减持新规发布之后,定增市场风云突变,随之而来的后遗症逐渐显现。对参与定增项目的公私募基金经理而言,当前定增产品可能频频出现无法在存续期内完成减持的情况,一些之前多次参与定增项目的私募人士表示,现在已经完全不做定增业务了。另外,随着一些优质上市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可转债融资渠道。公募市场中很多定增基金也开始尝试转型可转债投资。不管是机会还是挑战,此前的定增投资热正在降温,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部分资金退出定增投资
“反正我已经不做定增这块业务了。”在差不多三个月之前,一位私募投资经理杨文(化名)尚频繁在各地奔波出差,参与多个定增项目,不出差的时候,也是手不释机;或是向他咨询定增业务,又或者和他商量具体事宜的人“冠盖相属”。而从两个月前开始,他和合作对象的电话交流内容从沟通具体事宜转变成了想办法。“我会问他们,他们也会问我,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玩下去’。”杨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然而,从还在尝试创新、转型,到完全放弃这部分业务,杨文经历了不到两个月的“乾坤大挪移”。“现在的市场环境变了,就像是用本来计划存余额宝的钱拿去存了银行定期,你说还能‘玩’得下去吗?”他这个比喻,指的是定增市场的流动性在降低,这也使得很多原本想参与进来的资金打起了退堂鼓。
5月27,《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简称“减持新规”)发布。其中,减持新规规定对于非公开发行股份的锁定期由一年变为两年,锁定期满12月以后再过12月只能减持50%,必须第三年才能全减持完,锁定期数增加了一年;其次在原有的减持限制比例下新增大股东和特定股东三个月内集中竞价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1%,大宗交易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2%;到期赎回风险和流动性降低带来的折价补偿风险也随之加大。减持是自今年2月中旬的“再融资新政”后,定增项目遭受的第二次“重创”。
在三个月时间内,杨文所经历的仅仅是定增市场这块大蛋糕的一个缩影。新规实施两个月后,由于定增周期的延长,市场中一系列的后续影响正在逐渐呈现。
8月以来,不仅有基金公司宣布暂停旗下产品即将到来的申购、赎回开放日,也有定增基金宣布募集失败。华南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都不知道怎么退出,根据新规测算,未来的定增基金封闭期至少要设2.5年,基金资产变现能力弱,可能会影响到投资者进行赎回操作。”而随着定增基金的陆续到期,在未来还会有更多定增基金暂停申购、赎回开放日的案例出现。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通过程序延长产品封闭期、修改投资方案,可能是定增基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私募机构同样面临困境,今年1月刚刚成立的国联证券旗下产品“国联定增宝5号”日前进行了提前清算。该产品原计划存续2年。新规出台后,有很多产品可能出现无法在存续期内完成减持的情况。“只能选择清算了。”有私募人士告诉记者。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减持新规将加速引导定增回归长期价值投资。定增投资周期的延长将导致定增市场吸引力的下降,定增市场资金将加速退出,作为定增流动性补偿的折价率有望提升。同时,发行期首日定价+解禁后减持受限,定增项目发行难度进一步提升,定增规模将进一步缩减。定增市场在再融资新政后正在逐步回归长期价值投资。
据统计,2017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参与定增项目累计申购资金为485.66亿元,与去年同期714.21亿元相比减少32%。另据国泰君安最新统计数据,减持新规之后上市公司新发预案融资规模大幅下滑,目前月均融资规模由高峰期的3000亿元以上大幅下滑到500亿-60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