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三问稳增长政策 春暖花开前景明

赵白执南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虎年首个交易日,A股“开门红”,折射投资者信心回暖。与此同时,多部委继续推进稳增长政策落地,各地陆续部署重大项目开工。专家认为,随着稳增长政策协调发力,投资者关于政策空间是否充足、政策效果能否明显、政策发力点会否优化的疑问将逐步得到解答,经济稳步回暖可期。

  问空间:仍然充足

  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降准降息接踵而至,投资者担忧在境内外复杂条件影响下政策发力的后续空间不足。对此,专家认为,我国稳增长政策储备丰富,且注重出台时机和节奏的把握,空间足、弹性大。

  从货币政策看,降准降息之后仍有施展空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望持续发力。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当前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变小了,但仍有一定的空间,可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使用。

  专家普遍认为,境外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对我国影响有限。货币政策错位实际上是经济发展错位的结果,通过货币政策的错位有利于减少与不同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差异。再从物价水平观察,尽管全球通胀升温,但机构对我国物价水平的预测普遍持温和上涨观点,PPI涨幅将呈回落态势。这些都将对我国货币政策施展提供充足空间。

  尽管在财政收支“紧平衡”、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之下,财政面临减收压力,但财政跨周期调节的资金是充足的。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此前介绍,202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实现超收,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没有安排到2021年的支出当中。这会给2022年预算安排提供更多资源和空间。此外,财政政策将注重发挥专项债券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除此之外,一系列产业政策密集出台,短期为稳增长提供支撑,中长期为调结构打下基础。2月7日,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问效果:抓手有力

  稳增长政策效果又将如何?专家认为,稳投资是当前稳增长的一大抓手,扩内需则是一项长期战略,政策的靠前发力将显著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从稳投资看,新老基建齐发力,将发挥稳与进的效果。2月7日,上海市青浦区2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58.2亿元;湖南省长沙市浏阳经开区集中开工3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00.15亿元。专家预计,各方合力之下,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反弹至10%左右。

  一方面,新基建成为高增长的方向。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表示,适度超前进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振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需求,带动其成长和发展,对于高端制造业投资也具有较强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传统基建领域仍有较大补短板空间。明明举例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周边配套的文化体育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刺激需求,也能够提升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同时,传统基建还能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催生出更多投资机会。比如,对能源、交通、水利、建筑等传统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绿色化生产和生态化改造。此外,新能源和电网建设、水利设施以及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公共出行和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都是契合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促消费看,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65.4%,是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抓紧出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预期,在推动打造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继续释放消费潜力和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政策。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促消费新政策陆续出台,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问后续:稳中求进

  空间充足、效果渐显,下一步稳增长将如何推进?在专家看来,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并非矛盾,经济结构优化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作为支撑,稳增长政策也将着力于补短板、优结构,培育长期经济增长动能。

  “从短期看,由于总需求不足,所以需要更多运用总量政策。一些逆周期调节政策也能实现一举两得。”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比如新基建、新型城镇化等项目既可以在短期发挥好稳增长作用,又可在中长期助力经济结构优化。此外,很多政策着力于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如进一步鼓励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发展,都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

  数据显示,经济新动能在逐步增强。在创新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R&D经费与GDP之比再创新高,达到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已接近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在绿色发展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绿色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45.6%、42.1%。

  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稳增长政策仍将陆续出台、逐步见效,经济发展动能将不断释放。相信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复苏势头终将如春笋破土,你我笑看山花烂漫。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