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专家建议以审慎机制处理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中的风险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欧阳剑环)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备受期待。多位专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银行业对外开放应是有序的、渐进的深化,未来中国监管部门将借鉴国际经验,以审慎的机制来处理对外开放的风险。

  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52万亿元,而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总数1013家,总资产为3.24万亿元人民币。

  “扩大对外开放并不是外部压力下的被动选择,而是针对中国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为了内生发展而做出的主动选择。”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表示,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资产规模来看,中国银行业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业。中国经济要继续壮大,就应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这就需要更开放的经济环境,让更多的主体参与。

  其次,提高金融体系效率也需要扩大开放。金融的核心功能在于分配资源,而提高资源分配效率需要更大的地域,让更多个体和机构参与。此前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已显著提升了我国银行业体系的经营水平,未来金融机构必然要在更开放的环境中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完成资源分配。

  另外,目前中国银行业已经从内部改革阶段,发展到走出去、国际化的阶段。多数专家认为,中资银行要在国际化环境中经营,变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银行,这要求国内的环境应有世界的竞争规则和水平。因此需创造与世界一致、接轨的市场环境,培育中国的银行走出去,变成竞争力更强的机构。

  兼顾对外开放与防范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我国银行业将面临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但当前中国银行业已经发展为强大稳健的金融体系,过去十年里中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远超外资银行,扩大对外开放不会显著改变中资银行的竞争力。

  “即使享受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对银行业整体的市场结构也不会构成根本性冲击。”中泰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锋表示,首先,外资银行对国内经济环境、金融监管环境、客户需求等方面缺乏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明显跟不上国内机构;其次,过去外资银行能吸收最优秀的人才,而现在却不是,很大程度上面临内部管理上的“水土不服”。

  另外,引入经营审慎的外资机构也有利于降低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度。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对外开放不仅有助于充实中资银行的资本金,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管理经验以及成熟的产品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公司治理机制。在“引资”的同时,实现“引智”和“引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还应把握对外开放与防范风险的平衡。知情人士指出,近年来金融监管机构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弥补监管短板,对于系统性风险已有较好的把控力。对外开放一定是有序、渐进深化的过程,未来监管机构将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经济宏观管理的机制来有效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以审慎的机制来处理对外开放的风险。

  知情人士透露,上述机制还在建立过程中,主要思路是要创造公平的经营环境。在外资进入中国时,应考虑到外资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在特定领域的经验,来引导其在国内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