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绿色金融迎“黄金时代” 商业银行加速“入局”

陈莹莹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陈莹莹)有机构预测显示,未来5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需求规模或达14万亿元到30万亿元。专家和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市场需求来看,绿色金融无疑都迎来“黄金时代”。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速“入局”,预计未来绿色信贷增长料提速,银行业也将发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中国成全球绿色金融“旗手”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研究中心近期联合发布的《全球旗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评估》显示,中国国内绿色金融发展迅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旗手。在绿色金融未来发展方面,在国家政府导向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驱动下,绿色金融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指出,我国绿色金融呈现全面提速的良好发展态势,走在了国际前沿。一方面,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制度安排日趋完善。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统一的绿色项目界定标准、绿色金融标准等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在浙江、广东等五省(区)设立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绿色投融资工具日益丰富,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亮点纷呈。 

  比如,2016年华夏银行独家承接了世界银行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4.6亿欧元。截止2017年末,华夏银行通过该项目已经为12个子项目提供了转贷款服务,转贷资金投放(合人民币)超过18亿元。又如,兴业银行多次受邀参与全球气候大会等重要国际活动,以多种方式参与赤道原则修订等国际可持续标准制定,代表中国金融机构发声。  

    银行成绿色创新“担当”

  券商分析人士指出,绿色金融巨大的市场催生了万亿级的资金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指出,我国要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金融的支持。“根据测算,中国绿色发展投资巨大,如果只靠财政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绿色金融需求每年不低于2.5万亿元。”  

  多数专家认为,绿色投资项目通常有期限长、回报率低的特征,要研究调动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比如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正向激励,税收优惠等。从银行自身来说,则应从盈利可持续、产品创新等方面多做文章。 

  实际上,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创新“担当”。华夏银行副行长王一平在近期其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该行已将打造绿色金融特色业务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争取2020年前,全行绿色资产占比位居可比银行同业的前列。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华夏银行在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构建绿色金融长效机制方面将“花大力气”。王一平称,“一方面,以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为基础,制定了《华夏银行绿色信贷管理办法》,以上位制度形式,从组织管理、流程管理、能力建设、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明确实施绿色信贷的整体部署和具体任务,并明确各部门及各分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指责和分工。另一方面,华夏银行不断加大专项产品的研发,开发了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排污权抵押贷款融资、特许经营权质押融资、光伏贷等一系列专属产品。未来将继续积极整合金融同业的资源,利用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等多种手段,为企业的绿色融资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据介绍,截至2017年12月末,该行绿色信贷业务余额532.48亿元,较年初增长17.41%,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3.14个百分点。 

  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不完善。未来在加强绿色金融基础能力建设、绿色信贷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仍需要监管和行业的共同努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