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ST沈机:“保壳”之战后战略转型提速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实习记者 宋维东)1月28日晚,*ST沈机(000410)发布公告,公司2017年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修正为1亿元至1.2亿元,拟实现扭亏为盈,“保壳”之战成功几成定局。与此同时,*ST沈机战略转型的动作也渐次展开。

  出售资产 聚焦专营业务

  此前,2017年12月24日,*ST沈机披露了业绩预告,公司2017年预计实现净利润5000万元至7000万元。此次业绩修正公告显示,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2017 年12月,公司因资产出售获得控股股东沈机集团非经营性资金还款,当月生产经营资金投入增加,销售收入实际增长好于预期,净利润相应增加。

  2015年、2016年,*ST沈机连续两年亏损,2017年业绩直接决定公司是否被暂停上市。

  2017年5月2日,沈机集团、沈阳市国资委和中国建设银行签署了100亿元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沈机集团综合创新改革,为沈机集团、*ST沈机在降杠杆、业务整合方面提供资金支持。

  2017年10月26日,*ST沈机与沈机集团签署《资产出售协议》,以1元转让所持子公司中捷机床100%股权、沈机进出口公司100%股权、沈机加拿大公司100%股权及所属分支机构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钻镗床厂等全部资产、负债出售给沈机集团。本次交易完成后,沈机集团对*ST沈机形成非经营性占款。

  去年12月6日,*ST沈机公告称,根据市场化债转股方案,中国建设银行沈阳铁西支行向沈机集团注资10亿元,购买沈机集团持有的*ST沈机29.39%股份即22500万股的收益权。随后,*ST沈机又在当月三次收到沈机集团转账资金。至此,由于出售资产形成的沈机集团对*ST沈机非经营性占款75.74亿元全部偿付完毕。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机床厂综合改革方案》去年12月初获得了国务院批准,并得到国家八部委大力支持。其综合改革被确定为国有企业改革试验田,要求要立出国企改革脱困样板,推进辽宁及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定位之高备受各界关注。综改方案公布后,截至目前,*ST沈机股价在二级市场已增长25%。

  根据综改方案,*ST沈机将非i5智能制造业务全部剥离出去,轻装上阵,摒弃“大而全”,追求“小而精”,专心、全力发展i5智能机床业务。

  i5业务成新名片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ST沈机出售非i5智能制造业务并非仅为“保壳”那么简单,重要的是*ST沈机加速转型升级、专攻高技术主业的战略方向已明确。

  机床作为制造业的“母机”,是整个制造业的基石。机床行业的五轴联动数控系统是运动控制领域的顶尖技术,目前只有世界少数国家掌握该项技术。i5智能机床是*ST沈机近年着力打造的拳头产品,代表了我国智能机床的最高水平,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对我国航空、航天、军工战略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次业绩修正公告也表示,公司“基于i5系统的汽车变速箱齿轮桁架智能化加工车间的研制研发项目”、航空航天轻量化精密清洁铸造创新能力平台建设等两项科技研发项目于12月验收结项,递延收益相应增加。

  据了解,“基于i5系统的汽车变速箱齿轮桁架智能化加工车间的研制研发项目”,能为齿轮加工企业提供高精高效、自动化、智能化的全套加工车间解决方案,满足齿轮制造行业的市场需求。*ST沈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研究成果将陆续扩展应用到轴承、工程机械、阀门、电机等相关机械加工行业,不仅能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对数控机床发展的需要,也将进一步稳定公司在国内机床行业的龙头地位。

  进入新年后,*ST沈机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在推动i5智能机床业务发展上动作频频,广泛开展合作。1月2日晚,*ST沈机公告,公司与国银租赁拟50亿元推广i5智能机床设备租赁业务。合作主要围绕经营性租赁、融资租赁、设备余值联合处置等业务展开。国银租赁向*ST沈机采购i5智能机床等产品,以经营性租赁的方式转租赁给消费类电子、珠宝行业、汽车行业等为代表的加工企业,由*ST沈机及其子公司负责设备的日常分租管理和技术服务,租赁到期设备残值由沈机集团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协助国银租赁处置。国银租赁还将联合国家开发银行总分行及各子公司向*ST沈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此外,*ST沈机、沈机集团又与腾讯云开展战略合作,强化在工业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结算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拟将云计算、即时结算嵌入到价值共享的商业模式,充分挖掘工业大数据潜在价值,以“制造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为具体结合点,打造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方正证券表示,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盈利下降的压力,以设备制造为主要收入的商业模式已无法保证业绩增长,价值增长的潜力已转移到下游增值服务中。制造业服务化应以企业核心制造为基础,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是未来实体经济发展的趋势。

  “*ST沈机在租赁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其实是一种生产能力共享,提供了灵活的设备使用及数据分析、远程运维等服务的共享经济平台,有助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从工业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的转型升级,为东北地区其他国企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一位行业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