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票据管家”创新开拓移动票据信息服务

徐金忠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在一段时间的热闹之后,针对各类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的投资近来有明显降温迹象,甚至一度有人称,“资本寒冬”已然到来。在这个背景下,“票据管家”却逆势走红,提出将在移动票据信息领域打造竞争优势。

  据悉,今年7月,“票据管家”APP上线,刚刚上线3个月就拿到了天使轮千万级的投资。其创始人表示,他们要成为票据界的京东。而一手打造了“票据管家”的曾攀云则认为“票据管家”的迅速“走红”,说明市场对这个模式及其背后的市场非常看好。

  资料显示,票据的签发和贴现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票据市场的规模也伴随着经济上升、信用扩张而迅猛扩大。“票据管家”即服务于票据领域。数据显示,全国票据签发量由2004年的3.4万亿元增至2014年的22.1万亿元,年均增速20.6%;票据贴现量由2004年的4.44万亿元增至2014年的60.7万亿元,年均增速30.0%;2014年全国票据承兑余额和贴现余额分别为9.9万亿元和2.9万亿元,同期年均增速分别为20.8%和11.2%。

  所谓的票据贴现,也就是贴息取现,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收到的未到期承兑汇票,经过背书转让给银行,先向银行贴付利息,银行以票面余额扣除贴现利息后的票款付给收款人,汇票到期时,银行凭票向承兑人收取现款。在当下实际的经济运行中,曾攀云介绍称,企业用现金支付的比较少,多是用票据作为预付款,一般有3个月或6个月账期。为了更好地实现现金流运转,拿到汇票的企业也多会采用贴现的方式。但是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地区,票据贴现价格往往不同,因此企业贴现时往往要先询价。而尤其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讲,由于票据额度不是很大,到银行贴现时议价能力低,非常被动。由此,就产生了票据中介,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向企业收取中介费用。“比如银行的贴息价格是3.5%,中介可能给到企业的价格是4.8%,一层层的中介在其中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曾攀云说。

  “票据管家”则致力于打造票据贴现信息平台“就是实现票据行业的去中间化。现在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本来就很艰难,我们要让企业可以直接对贴现机构完成交易,如果是3.5%,就不用4.8%。”曾攀云介绍称。

  “票据管家”的核心功能是询价和交易。持票人可以在这款APP上,在“我要询价”这一功能里输入地区、承兑行类型等基本信息,就能查到每天全国各地金融机构的实时贴息价格。“因为价格随时波动,我们还根据历史数据,制作了贴息价格的周期K线图,持票人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交易。”曾攀云说,比如月末、季末或者年末的时候,银行资金相对紧张,贴息价格就高,持票人可以相对避开这些时间交易。如果找到贴现价格适合的地区,有贴现需求的企业主也可以选择“我要贴现”,录入一些基本的票据信息并上传票据照片,然后即能“生成订单”,贴现机构会看到这些贴现需求,如果订单状态显示“已确认”,就表示会有贴现机构和该用户联系贴现事宜。交易是在贴现机构和持票人之间完成,票据管家并不直接介入,曾攀云说,“票据管家”的定位很清晰,就是要做信息平台。

  从“票据管家”上线至今,曾攀云说,已经成功推动交易100多亿元,200多笔,最小的票据只有3万元,大的也有5000万元的单张票据,单笔贴现最大金额达到1.1亿元。“这个金额,相对于全国目前的票据贴现金额而言,只是很微小的数字,但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有前景,而且有价值的事业。”曾攀云说。

  作为信息平台,“票据管家”关键的是要吸引更大量的金融机构和持票人,而吸引力的关键,在于贴现价格的精准有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曾攀云在深圳、广州、郑州、上海、杭州、北京、武汉等地都设立了自己的询价团队,团队人员均有金融行业10年以上从业经历,对于银行每天的价格调整,都可以做到实时掌握。同时经过相应的数据整合,最终给出一个单一的均衡价格供持票人参考。曾攀云说,单纯依靠信息不对称作为盈利模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去中间化是必然的趋势。而互联网+的到来,则让“去中间化”更为切实可行。(徐金忠)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