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有审核不严之过
法律上如何鉴定电商卖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作为给这些商家提供平台的拼多多是否有责任?对此,记者采访了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律师麻策。
麻策告诉记者,假冒伪劣产品的第一责任人是生产者或销售者,电子商务平台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跟直接的售假制假者不同,“因为他的法律定位在于网络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提供技术的服务,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而针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处罚,我国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法律规定,目前其最主要的责任在于前期审核,比如审核商家主体、销售体制等等。如果平台审核通过的商品信息有误或者涉嫌假冒伪劣,平台需要承担责任。
麻策称,就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平台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跟义务,“其实可能并不完全匹配”,但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实现针对海量商品的监控,《网络交易管理办法》里面也明确要求平台需要建立对商品的监控制度。
对于创维打假事件中拼多多需承担多少责任,麻策称不针对具体平台发表评论。
实际上,电商平台的售假卖假事件一直屡见不鲜,被“打假”的不只是拼多多。之前淘宝、聚美优品等平台都曾在上市之初经历了“假货”风波。
阿里当初为了解决淘宝的“假货”问题,另设了一个针对商家收取更高比例保证金、内容审核更严、赔偿比例更高的平台——天猫。如今淘宝和天猫两大平台共存,分别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定位。
拼多多会否效仿阿里的做法,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分析师:两大明显短板
恒大研究院周哲、沈明辉研究报告指出,拼多多有两大明显短板。需求端方面,假货横行、恶性营销引消费者反感,“骗”成了拼多多的最大标签;供给端方面,大额罚款引起商家反抗,商家抗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判定是否违规时过分偏向买家及罚款金额大两方面。拼多多能否延续之前的高速发展,取决于能否将明显短板补齐。
资料显示,2017年拼多多的营业收入为17.4亿元,相比2016年的5.05亿元,同比增长245%;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前三个月,拼多多的营收为13.8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7倍。
但拼多多目前尚未实现盈利,并且还有亏损扩大之势:2016年亏损2.92亿元,2017年亏损5.25亿元,今年前三个月亏损了2.01亿元。
怎么让系统有效甄别商品真伪及质量,避免出现更大范围的维权,在商家、消费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补齐上述两个短板,成为拼多多未来一段时间内急需考虑及解决的问题。
在黄峥看来,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平衡,因为商户肯定也想取悦消费者,而拼多多作为一个平台,最重要的是保证经营环境的公平,不能出现机制性的问题。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如果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就应该早一点吵架,早一点把问题暴露出来。你真的天天吵的,关系可能吵完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