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终端“三步走”
5G终端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网络侧,面对未知的5G终端,产业界和消费者还有很多疑问,比如,哪里能用5G终端,5G终端将会改变什么,5G终端何时面世等。
基于5G的大带宽、超低时延特性,产业界对5G终端也有很多思考,例如,一方面可以实现超百兆速率,是4G的10倍左右,显著增强移动互联网业务体验;另一方面5G端到端时延只有20-40ms,催生云端交互类的应用。同时,5G还将助推多形态智能硬件的发展。
但目前看来,5G终端的成熟还有很多不足,包括技术路线选择不确定、标准成熟度有待完善、终端设计难度大、产业链成熟度低等问题。
紫光展锐首席运营官王靖明向记者表示,5G终端未来会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明年9月份商用终端要面世,消费者可以拿到5G智能手机;二是明年的世界移动大会巴塞罗那展,中国移动已经要求各家设备商在明年2月底前拿出样机。
记者注意到,中国移动在上周发布的《5G终端产品指引》中明确了5G终端产品计划,具体来看将分三步走,首先是今年底首批5G芯片将面世,其次是明年一季度首批5G终端面世,接下来明年三季度5G智能手机才会面世。
正如前述,当前5G产业链成熟度还存在不足,缺少新型射频元器件,新射频芯片、器件的应用导致终端成本高,产品开发、测试验证成本也很高。因此,上述终端面世的节奏安排对于产业链企业而言,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以芯片为例,王靖明告诉记者,一般而言,芯片的流片至少需要三个月,在这之后还要进行调试,至少需要经过两个月的调试期才能交付给客户。“这就意味着从芯片流片到巴塞罗那展之间仅有五个月时间,以此倒推,最晚今年9月底流片工作就要启动。”
王靖明表示,虽然难度很大,但芯片厂商大致都会按照上述时间节奏往前推进,“如果9月底流片的话,芯片流片与设计冻结之间还要有三个月的间隔,这就意味着6月底芯片设计就冻结了。”
记者注意到,随着商用进程的加速,手机芯片厂商已纷纷推出了自家的5G芯片,这其中包括高通、英特尔、华为等,联发科也在不久前公布了旗下的首款5G芯片M70。
终端设计难度大也是5G终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例如,由于多天线技术的应用,无疑会增大终端体积;5G高速率的数据传输也将使终端功耗加剧。
当然,对于5G终端的形态业界已有很多思考,例如为满足更沉浸化体验的显示,终端可能需要包含大屏、折叠和3D曲面等特性,除了智能手机以外,还包括CPE类产品、5G PC/平板以及VR/AR产品。此前,高通就已推出了5G终端的参考设计模板。
从终端品类来看,手机是市场大、价值高的头部产品,而多种形态智能硬件当前规模小,但市场增长快,是5G重要终端品类。值得关注的是,业界普遍认为,5G本身的前沿属性决定了初期的5G终端将主要是旗舰产品,暂无中低端解决方案。
不过,如果回顾过去3G、4G时代的情况,3G网络试商用两年后开始出现千元机,而到了4G时代,千元机在4G手机发布之后6-9个月就出现了,那么5G时代,千元机是否也会加速到来呢?
王靖明告诉记者,芯片和终端提供商最大的诉求就是要降低门槛,领先芯片厂商一般都希望芯片不涨价,但功能越来越强,因此芯片厂商都有充足动力研发满足千元机档位的芯片。
中国电信也提出了其在5G终端方面的主张,中国电信认为,与4G终端相比,面对多样化场景的需求,5G终端将沿着形态多样化与技术性能差异化方向发展;5G初期的终端产品形态以eMBB场景下手机为主,其余场景的终端规划将随着标准与产业的成熟而逐步明朗。
据了解,在推动5G终端发展上,中国移动已明确,2018-2019年将聚焦两大任务,一是推进5G终端基础通信能力成熟,二是探索5G应用场景和终端形态。
5G行业应用逐渐成熟
去年底NSA标准发布,如果说那时的5G还如雾里看花,半年后的今天,可以说5G已经是梦想逐渐照进现实。
运营商在早前的展览中为了演示5G大带宽、低时延等特性,仍然利用的是4G网络,之所以可以实现较低时延体验,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在终端上增加了边缘计算功能,减少了回传消耗时间。在上海展期间,运营商均展出了基于5G试验网的应用,如自动驾驶、8K超高清视频等。
5G的三大特性分别对应消费级和行业级应用,其中,在消费级应用中,移动视频业务被认为是5G时代个人用户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增长的首要关键,而在行业应用中,5G与垂直行业物联网应用的深度结合被认为是运营商最大的增收契机。
虽然5G的商业模式尚待挖掘,但当前可以看到的第一大应用场景就是视频。目前的实时流媒体经常受限于带宽不足,导致流畅度方面体验不佳;在运动的车辆上,用户想要获得高清晰视频也是很困难的,在这些情况下,5G都有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AR、VR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应用方向,这两项业务对与通信网络的时延和带宽都有很高要求。
相比于传统的大流量应用,5G更为重要的应用在垂直行业,而这也被视作5G将深刻影响行业格局的重要原因,“5G时代,市场竞争不再局限于运营商之间,也不仅仅是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的竞争,设备商等都可能参与到行业应用蛋糕的划分中。”上述展商告诉记者。
在众多行业应用中,目前产业界认为空间比较大,确定性也比较高的包括车联网、自动驾驶以及工业控制等。“4G大带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5G带宽会更大,但只是量变;真正引起质变的是5G在工业控制和车联网等领域的应用,产业链参与者也都非常关注。”一位地方运营商人士向记者说。
以车联网应用为例,虽然网络侧难度不大,但是要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需要对道路进行方方面面的改造,包括铺设传感器、交通路况信息的实时回传与收发,除此之外,车与车之间的信息反馈、路网信息的结合也面临大量改造。
也有观点认为,为满足车联网等应用,一般的道路虽然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但在高速公路上是可以更容易实现的。
当然,车联网有多火爆可以从一份数据中看出端倪,埃森哲调研发现,消费者对驾乘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70%消费者愿意为心仪的车联网服务(信息、安全、娱乐)额外付费;而且,造车新势力已经由概念宣传步入车型量产。据不完全统计,新兴造车企业已经突破60家,并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近期,领先厂商在车联网领域动作不断,中国移动整合内部资源成立中移智行公司,将面向智慧公路、自动驾驶、飞联网等智能大交通领域拓展相关业务;华为战略部门也表示,在未来一年中,车联网将会是华为的战略重点。
至于工业领域的应用,也有很大潜力,特别是5G+工业对于提升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很大帮助,虽然5G商用初期在工业中的应用可能不会那么多,但在展商看来,中国已经提出“中国制造2025”,因此2025年也将是工业控制等行业应用成熟的重要时间节点。
据了解,3GPP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利用5G支持工业自动化等垂直行业的诉求;同时,基于5G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完成,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今后也将在多个领域同时开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