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女工程师,34岁辞去中科院“铁饭碗”下海,40岁创办民族医药企业,现已成为行业风云人物,她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凡战,以奇胜,以正合。奇正之术,不竭于江河”;
有这样一位女企业家,坐拥百亿市值上市公司,仍不改“治病医人”初心,热心慈善事业,更由于骨子里对学问的崇敬,至今仍喜被人称为“雷工”;
女工程师、女企业家、慈善人士……集如此多身份、形象于一身的,就是奇正藏药的董事长雷菊芳。
然而,当你走近雷菊芳就会发现,民族医药的守望者,或许才是最适合她的身份。《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就完善出台《中医药法》配套政策等问题专访了雷菊芳。访谈中,雷菊芳虽话语平缓,却让人感到了她对民族医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火热情怀。
加快建立中西医“分业监管”管理体制
《中医药法》第三条提出,“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作用”。
去年11月份出台的配套细则《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将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为了使新的备案制与原来的中医诊所管理更好地衔接,相关主管部门提出了“分类管理自主选择”的办法,即备案制下的中医诊所只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而之前注册的中医诊所可自主选择举办诊所的管理方式:可以选择备案制仅提供中医药服务,也可以按照要求实行审批管理,更名为中医(综合)诊所。这一新规被业内认为是未来中医药实施分业监管的先兆。
“中医药和西医药应该尽快实现分业监管,这是不同的两条路,各走各的,互不干扰。当然,在自愿的基础上中西医可以部分结合,但不能强求,更不能以西医药的标准来衡量甚至约束中医药。”雷菊芳强调。
她举例说,药食同源品种范围的确定,就是以西药标准约束中药的典型体现。“《神农本草经》是中国中医遵循的用药大典,包括120种上品,120种中品和120种下品。其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这指的是120种上品药可以当作食品吃,能起到养生的作用。120种中品指的就是‘臣’药,在治病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120种下品指的是‘佐使’药,对于整个方子来说,起到辅佐、增强药效的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120种上品药里很多并未能纳入药食同源的名单,这在业内争议很大。”她指出。
经过老祖宗这么多年验证过的安全药,为何不能纳入药食同源的名单呢?雷菊芳表示:“目前很多中药的药性、毒性验证都是按照西药的规范在做,以人体正常服用量的20倍至30倍的安全窗口,这就相当于正常人一顿吃一个馒头,你却让他吃二三十个馒头,肯定会吃坏。这种实验要求是否真正科学暂且不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完全不符合中医药自身的规律。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切实扭转,不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分业管理,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优势,将会被极大削弱,更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发展。”
她强调,无论是在以现代医学为主、并已开始逐步接受承认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的欧美日发达国家,还是保留了较为完整传统医学体系的印度等少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分业监管的管理体制,对于促进传统医学发展、保障人民健康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