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逐渐迎来动态平衡。2018年以来,350家企业从新三板摘牌,摘牌数量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多。业内人士认为,新三板企业摘牌存在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新三板规模化发展后退出机制逐渐完善的体现。随着制度建设的推进,新三板逐渐从“量”向“质”的方向发展。退出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挂牌企业优胜劣汰。
动态平衡4月16日,长江医药、华特气体、华丽达等14家挂牌企业摘牌;当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为11518家。其中,创新层企业1289家,基础层企业10229家。
一天十余家企业同时摘牌,这在新三板并非新鲜事。2018年以来,新三板企业摘牌数量明显增多。全国股转系统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6日,2018年以来已有350家企业摘牌。而2017年全年摘牌企业数量为708家。
从目前情况看,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逐渐达到动态平衡状态。从2017年3月31日首次突破11000家,到2017年12月份达到11651家的高点,近一年以来挂牌企业总数变动幅度基本维持在651家以内。而在2016年,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增长5484家。
对于选择从新三板主动摘牌的企业而言,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规模较大,盈利能力强且有计划IPO的企业;第二类则是规模较小,在新三板也没有融到资金,且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差的企业。部分企业则因为多种原因被强制摘牌。
“这两种类型是从两个极端进行描述。”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告诉中国证券报社记者,第一类摘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好,规模较大,成长性盈利能力均比较强,且不少企业在新三板融资具备一定规模,为未来的成长储备了力量。这些企业中的不少选择IPO以进一步发展。另一类则相反,留在新三板获得的支持有限,但成本支出不能少,于是选择主动摘牌。
广证恒生分析师陆彬彬与付立春观点类似。陆彬彬指出,融资与流动性便利享受不足,成为净利润规模小于1500万元的摘牌企业离开新三板的重要影响。统计数据显示,在主动摘牌的企业中,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92%实施过定增,净利润超过1500万元低于5000万元的企业68%实施过定增。这些企业实施过定增的占比均高于净利润规模小于1500万元的企业。这显示出净利润规模较小的企业融资难度大。
陆彬彬表示,从二级市场流动性的情况看,净利润规模大于1500万元的企业,二级市场存在成交记录的企业占比为59.21%;而净利润规模小于1500万元的企业,二级市场存在成交记录的企业占比仅为45.45%。部分规模较小的挂牌企业可能认为自己“收益”不足而选择主动摘牌。
而对于净利润规模足够大的优质企业而言,陆彬彬认为,IPO是驱动企业摘牌的重要因素。部分企业则是由于被并购。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规模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中,61.54%发布了上市辅导公告,规模在15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中,该数字为28.67%。
“摘牌和挂牌相辅相成,当挂牌企业达到足够体量时,摘牌潮自然出现。”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新三板摘牌企业增多,除了新三板体量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规律外,也与新三板当前流动性不足存在一定关系。融资功能和交易功能的不足,促使部分企业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