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增强市场流动性、增加交易订单供给,全国股转公司正研究在精选层推出混合交易制度。还将进一步优化公募基金入市、优化市场指数、畅通中长期资金投资新三板的渠道。
新三板精选层设立交易已有两天,个股流动性得到极大提升。上海证券报记者昨日从全国股转公司了解到,为进一步增强市场流动性、增加交易订单供给,全国股转公司正研究在精选层推出混合交易制度。业内专家认为,精选层可选取的混合交易制度方案包括在连续竞价基础上引入做市商机制等。
目前,精选层混合交易制度的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启动,记者从有关券商处了解到,按照要求,8月15日前券商应做好相应技术准备。
改革没有完成时,新三板的制度优化、机能完善还有不少“后手”。记者获悉,除了要在精选层实施混合交易制度,全国股转公司还将进一步优化公募基金入市、优化市场指数、畅通中长期资金投资新三板的渠道。接下来,全国股转公司将围绕持续改善市场流动性、持续强化融资并购功能、持续优化市场生态、持续加强多层次市场有机联系等方面,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
市场充分博弈
精选层逾九成个股收涨
从交易首日的多股“破发”,到次一交易日收盘时的逾九成个股上涨,新三板精选层在个股流动性明显提升后,实现了市场的充分博弈,快速寻找着“多空平衡点”。
7月28日,新三板精选层迎来开市后的第二个交易日。早盘,32只个股一度全部飘绿。而截至收盘,有30只股票上涨,仅两只下跌,实现了多空逆转,盘中成交14.54亿元。其中,贝特瑞收涨15.90%,涨幅领先。从成交额看,昨日有18只精选层个股成交额在2000万元以上,其中,贝特瑞、观典防务成交额突破亿元。
市场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看,新股上市初期成交额呈逐日收敛特征。精选层市场刚设立,投资者对市场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对个股的价格预期和估值也需要一个博弈和收敛的过程。
混合交易制度将更好匹配精选层特点
据悉,精选层将确立混合交易制度。《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交易规则》已作规定,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精选层竞价交易可引入做市商机制。
从境外成熟市场的经验看,混合交易制度是主流,因为综合了连续竞价与做市交易制度的特点,具有价格发现速度快,价格有效性、成交及时性强的优势。同时,还兼顾了抗操纵、平抑价格波动和降低交易成本等功能,且不改变投资者的交易习惯。
申万宏源新三板做市部门负责人刘虎表示,新三板市场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这类企业股权集中度高、估值定价难,且目前新三板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这些特殊性,使新三板如何在保持一定流动性的前提下,让股票价格能够合理反映投资者之间的估值博弈成为难题。
刘虎认为,混合交易制度既保持了连续竞价交易透明度高、信息传递快、交易费用较低的优势,又发挥了做市商的功能——对过冷或过热的市场反应,做市商能够通过股票双向报价机制和平抑价格波动的功能,起到综合调剂的作用,增强市场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因此,混合交易制度能够更好匹配目前精选层的投资者结构、交易结构和企业结构。
实现价值发现、增强流动性、
稳定市场功效
权威人士表示,精选层股票经公开发行后,挂牌公司股权集中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流动性基础得到改善,基本具备了实施混合交易的客观条件。抓紧推动混合交易制度落地,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的效果。
一家头部券商的新三板做市业务部投研负责人认为,做市商本身具有提供专业机构定价的能力,并给市场提供一定的流动性。对一些估值偏离的股票,做市商可以提供自己作为专业机构的判断。同时,他认为,做市商机制还可以给散户和市场一定的信心,为部分投资标的提供参考性的标杆。
市场人士判断,在精选层实施混合交易制度,可使投资者享受市场深度改善带来的成交便利和定价效率提升,同时不影响投资者的交易习惯。对做市商而言,有利于其将做市业务延伸至精选层,增强新三板市场内部不同层级间的联动效应。对挂牌公司而言,定价效率和流动性提升有助于价值发现,提高公司的市场认可度。
中航证券股转系统业务部总经理王晨光表示,改革前新三板交投清淡,做市商无法靠对手盘的高频交易获取买卖价差,其收益来源主要为资本利得。而精选层开市两天来,市场交易活跃,下一步混合交易制度推出后,做市商的重点盈利方向必将转向买卖价差。随着交易活跃度提高,目前最高5%的买卖价差预计会进一步降低,未来甚至还可能向证券经纪业务的佣金费率看齐,从而大大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这也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做市商会更积极地承担定价责任,而不需要靠资本利得赚钱,会减少抛盘压力,提振市场信心。”他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2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