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派:
联讯证券 华泰证券兴业证券安信证券 西南证券
鼎锋资产合伙人、鼎锋明德董事长汪少炎
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长朱为绎
谨慎派:
广证恒生 申万宏源
朴易资产董事长尚志强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
⊙记者 乔翔 盛景荃 ○编辑 全泽源
2016年新三板沉潜低迷的气氛欲散未散,2017年已经呼啸而来。迈入万家时代的新三板市场能否在新的一年里否极泰来?岁末年初之际,诸多券商机构正密集发布2017新三板策略研报,甚至部分私募机构亦相继发声,对新三板发展“指点江山”。
投研力量密切关注新三板市场,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信号。据上证报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年各路机构累计发布了新三板研报逾4200份,是2015年的两倍多。“从最近数天新三板年度策略报告密集发布来看,相信2017年全年将有更多投研报告关注新三板。”有券商人士如此表示。
报告虽多了,但观点仍有较大分歧,积极乐观者不少,谨慎观察者亦不乏其人。乐观与谨慎之中,新三板2017年曲折前行的走势图已跃然纸上。
乐观派:转折之年
仔细研究各家券商发布的研报发现,对新三板2017年的走势抱有期待的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在监管层的暖风指引下,2017年新三板市场既是蜕变之年又是转折之年。
值此收官时刻、迎新时节,在多家券商发布的新三板2017年展望以及策略报告中,均阐述了各自对新三板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描述”了2017年新三板市场的前行路径。
记者仔细研究各家券商发布的此类研报发现,对新三板2017年的走势抱有期待的不在少数。其中,联讯证券旗帜鲜明地表示将坚定看好2017年新三板市场的发展。
联讯证券认为,去年年末证监会及股转公司领导频繁发声,无不在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当前市场定位和改革方向已经明确,新三板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即将发布。因此在监管层的暖风指引下,2017年新三板市场既是蜕变之年又是转折之年。
具体而言,联讯证券在其研报中对政策落地、流动性改善、定增市场转暖等多方面均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中,联讯证券称,改善流动性作为新三板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不能简单地用A股思维去看待或解释新三板。随着制度红利的不断落地,交易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此外,私募做市的开展,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多元化都会对新三板流动性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而这些特点都会在2017年逐渐显露出来。
鼎锋资产合伙人、鼎锋明德董事长汪少炎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表示,新三板市场发展至今,其定位愈发明晰:即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一环,是一个公开的股权投资和并购市场,而不是主板或者其他板块的一个补充或者是预备。汪少炎进一步表示,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一定是分阶段、有节制、区别于A股的流动性,不能一言概之。 因为对于众多处在成长期的新三板企业来说,更需要长期资金的支持,而不是流动性泛滥资金的支持,这样反而是一种破坏。
华泰证券在其新三板2017年策略报告中认为,以向前姿态展望,新三板已经基本走出了流动性陷阱阶段,开始逐渐进入价值重塑阶段,对于新三板的定位也将逐渐明确并不断强化,这将重构投资者预期,推动市场加速向上。
一直为新三板完善制度建设奔走呼号的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长朱为绎也颇为乐观,他认为2017年将会成为新三板政策大年,私募机构做市制度、大宗交易制度、创新层差异化制度、退市制度都陆续会在上半年正式落地。此外,投资者适当性制度、200人股东问题、“三类股东”问题、公募基金投资新三板细则的《征求意见稿》等政策也有望在下半年发布。朱为绎还提到:“中科招商高度看好新三板,包括我们最近准备开展新三板的做市业务,也是对新三板的一大布局。同时,中科招商将准备设立一个21亿元的新三板基金,专门布局新三板的创新层企业和准备IPO的企业。”
此外,多家券商也认为新三板底部的出现有利于系统性地提升新三板配置意义。在兴业证券看来,当前行情下,市场底难测,但结构性底部却早已浮现。兴业证券认为,在新三板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产业投资人却在加速抄底:一方面参控股新三板公司;另一方面,在新三板上大肆并购。
兴业证券表示,当前市场,财务投资人悲观并非是质疑新三板发展前景或是缺少优质标的,而是被产品期限所掣肘。与此同时,产业资本却利用自身产品期限长的特点,积极抄底优秀公司。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新三板不缺乏优质公司,且当前市场部分公司的动态估值已经到了适合PE/VC 投资的区间。
仅从资产配置角度来考虑,新三板的配置价值正大为提升。安信证券表示,当前,大量的A股上市公司去新三板“淘货”,而新三板公司选择IPO也正呈上升趋势,这就说明它的估值底线接近达到。
而在西南证券对2017年新三板的走势研判中,也提到了新三板整体估值的回归筑底。其研报显示,从2016年新三板整体估值看,创新层平均PE为18倍左右,基础层平均为14倍左右。此外,对市场流动性改善以及私募基金和创投基金对新三板信心恢复层面的看好也支撑其乐观看待新三板市场在新一年中的转暖程度。
谨慎派:曲折前行
转板制度推出时点、交易制度何时改革、公募产品入市时点未定等政策不确定性,将对新三板产生不利影响。新三板还在摸索阶段,需要时间去规范、成长,因此2017年道路势必会曲折。
乐观是对未来的预期,而谨慎则大多来源于当下的不确定性。
“风起无机遇,左侧投趋势。”这是广证恒生对新三板未来发展趋势的概括。广证恒生认为,新三板市场发展的战略必然性是当前可知的确定性,但当前投资者关注的诸多政策推出时点具备不确定性,比如:转板制度推出时点、交易制度何时改革、公募产品入市时点未定等。
广证恒生研报指出,在转板方面,政策面暖风频吹,但从细节来看当前各方声音对于转板的意见仍集中于“研究”及“试点”,可见监管层对于转板这种系统性影响较大的政策仍保持审慎态度。广证恒生还认为,直接转板放开具有较大的系统性影响,短期内直接转板相关政策迅速落地的可能性较低,推出时间仍具较大不确定性。
除了转板制度,针对流动性以及各类配套政策出台预期的落空也让参与者们“且行且观望”。申万宏源就在2017年新三板策略报告中直言,2017年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依然不容乐观,但总体看即将度过最差阶段。
“市场流动性不足对于新三板融资、定价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不容小觑。在流动性作为融资活跃的基础条件之下,高层对流动性改善的态度很明显,但至今‘落地者’寥寥。”某位持谨慎态度的私募基金经理表示:“我对新三板未来的发展并不怀疑,只是现在还在摸索阶段,需要时间去规范、成长。因此2017年,或者确切说短期内,道路势必会曲折。”
任何一家交易所的发展都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新三板也不例外。在这一点上,朴易资产董事长尚志强感触颇深。尚志强对记者表示,2014年新三板的发展达到了各方的预期。但是2015年、2016年新三板在制度建设上未有太大的进展,而参与其中的各种力量也在对新三板的前景和出路表示出担忧之后各谋出路,企业退市、IPO、被并购,做市商与投资机构陆续撤离,这些“离场”行为若长此以往将对新三板产生不利影响。
在尚志强看来,2015年A股暴涨暴跌之后,监管层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主板市场,新三板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2016年,证监会领导更换了领导班子。就目前而言,监管层对新三板的定位仍然存在诸多分歧,因此新三板必然要经历‘凤凰涅槃’的过程。”尚志强对记者说:“由此可见, 2017年新三板的改变不会太大,但私募做市、公募入场、投资者适当性等政策还是值得期待的。”
而在2015年10月,在新三板扩容步入快车道之际,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就指出了当时新三板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今,新三板挂牌企业容量已由当时的3500多家激增至逾10000家,当时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如今会更加突出。事实上,回看2016年出现的新三板各类负面报道,也证明当前似乎正处在遗留问题和新生问题并现的阶段。
当时该份研报对新三板企业的融资问题颇多微词。对此,汪少炎认为,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融资难的问题永远都存在。他表示,2017年的新三板市场或将会更加分化,问题也会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他也认为,现阶段的核心在于治理与消化,而治理的水平与问题消化的效率则直接决定了新三板未来的走向。
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尚志强认为目前的新三板是一个巨大的“选秀池”,如何研究并选择质地优秀的企业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其中,质地优秀的企业股票如何合理定价,市场上有没有流通的股票可以获得,仍然是摆在投资者面前的难题。
事实上,仅从今年各大专业机构发布的研报数量来看,投研力量相比去年已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统计显示,2016年,包括公司类、行业类、市场类等各类研报的数量已经超过4200份,而2015年则在1900份左右。也就是说,各大机构已加大投研力量开始关注新三板市场。
最后,全国股转公司高层近期的发声很值得玩味。股转公司副总经理兼新闻发言人隋强上周公开表示,随着新三板市场初始规模累积完成,监管层对企业、投资人等市场主体的诉求进一步梳理,新三板的制度供给改革将逐步加快。但是他“希望大家对新三板的制度改革多一点耐心。”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以“有耐心,有一切”自勉。投资新三板,似乎得有此品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