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大事频出目不暇接是炒作是巧合?
深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董监高人员持股变动数据显示,11月24日格力电器再获董事徐自发及其子女徐伟、配偶韩凤兰集体增持,三人通过竞价交易合计增持78.48万股,增持金额合计2074.22万元。其中徐自发增持57.53万股,韩凤兰增持20.7万股,徐伟增持2500股。除了董事徐自发增持,格力电器董秘望靖东已经连续3日增持。11月24日,格力电器发出《关于公司全员每人每月加薪1000元的通知》,通知表示:“格力人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生产自动化,提高人均效率,为与劳动者共享创新成果,提升员工幸福感,经公司研究决定,现对全体员工每人每月加薪1000元。”并明确了通知实施时间为2016年12月,发放对象为所有“入职满三个月的员工(特殊议薪人员除外)”。
有人为能上头条累断肠,有人不想上头条都难。格力和董明珠自然属于后者。11月16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宣布收购珠海银隆并定向增发的重组方案告吹。这一方案先是10月28日未通过股东大会表决,此后又筹划修改收购方案,但最终格力电器还是宣布,因银隆董事会不同意修改后的方案而告吹。这么有名的公司,这么大的并购项目,这么手拿把掐的项目偏偏又没成功,能不上头条吗?差不多同时,还传出集团换血的消息,董明珠不再担任集团董事长,忽然又传出还是格力电器董事长,这又是几个头条?热浪还未过去,高管增持、全体员工加薪1000元,又让媒体瞪大眼睛。是不是有企业深层次的战略考虑,有待验证,但这连番的动作像是一气呵成,把媒体弄得团团转,不能不说,格力的公关功夫,实在了得!
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奔万并购标的并非惟一“出路”
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以来,A股公司纷纷与新三板挂牌企业“联姻”,超过3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与新三板相关的并购事宜。分析人士指出,新三板可以为主板上市公司提供质地优良、体量适中的标的,成为上市公司优质并购标的池。并购过程中,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有效对接可以提高成功率,同时应注意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新三板市场研究机构三板虎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月到10月,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暴增80%;而同期的每月融资则呈快速下滑态势,融资金额剧减34%。同时,新三板市场并购愈演愈烈。2015年,新三板市场共有111起并购案,并购金额为358.44亿元;2016年1月1日至11月17日,新三板共有131起并购案,并购金额为638.54亿元。
统计数字显示,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已经达到9700多家,如果没有意外,年底突破一万家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每天的交易额不足10亿元,和主板每天几千亿元的交易额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此多的挂牌公司,与如此低的每日成交额相比,实在不成比例,这或许也是到新三板称为“挂牌”而不称作上市的原因之一。新挂牌公司可以为主板上市公司提供质地优良、体量适中的标的,成为上市公司优质并购标的“池”,这固然是个可喜现象,让已经挂牌的新三板有了更好的“出路”,这还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恐怕也不是新三板创立的主要目的。如何让新三板市场交易火起来,如何让投资者对新三板公司充满热情,既要有挂牌公司改善经营、提高效益的努力,恐怕还要有降低投资门槛、允许更多的投资者介入市场、完善交易机制等诸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