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中证网
返回首页

数智化筑基与新能源突围 潍柴动力双引擎战略打造高端装备跨国集团

  走进位于山东潍坊的潍柴高端发动机数字化工厂,未来工业的画卷跃然眼前: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协同作业,AGV无人运输车依托5G网络高效穿梭,太阳能板与储能系统构建的“零碳”网络为生产注入绿色动能。

  在当下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记者日前在潍柴动力调研时获悉,公司以数智化与新能源战略转型为双引擎,正加速向高端装备跨国集团迈进。

  智能工厂升级

  依托多年数智化积淀,潍柴动力通过“三步走”战略完成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跨越。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投产,加工自动化率达100%,装配自动化率80%,园区能耗降低25%,运营成本降低35%。

  记者在公司调研时了解到,作为全球“灯塔工厂”,潍柴通过AI大模型、智能问答平台等技术深度赋能,日均智能交互破万次,并构建起覆盖“研产供销服”全链条的5A架构体系。

  在潍柴动力流程与IT部部长常秀书看来:“数智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我们正加速打造覆盖高端装备全价值链的智能化生态。”目前,公司数智化转型成果已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后市场业务正在成为潍柴动力新的增长极。据悉,公司依托全国5000余家服务站、业内最大的服务呼叫平台及“潍柴同行”APP,推出W-TCO托管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2024年,后市场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公司目标直指百亿规模。后市场业务公司总经理于超表示:“从卖配件向卖服务转型,我们正延长产品价值链,为客户降本增效。”

  绿色动力突破

  面对新能源动力市场的巨大潜力,潍柴动力坚持“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多路线并举的战略,全力抢占市场先机。潍柴动力表示,2025年公司力争新能源收入实现同比翻番以上增长。一方面,潍柴推进新能源产品技术创新及平台迭代升级,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速推动车型拓展和推广。

  作为新能源转型的核心举措,潍柴在烟台建立的新能源产业园,为全球最大新能源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一期项目已于今年3月28日正式投产,首台电池产品下线。

  记者从公司了解到,该产业园三期全部建成后,将形成50GWh电池PACK等核心部件产能,覆盖商用车、工程机械、船舶等多元化场景需求。目前,公司新能源产品已形成部件、系统、总成、整机四大板块,电池产品涵盖2-1000KWh电量范围,在电芯、电池PACK、热管理等关键技术上具备显著优势。

  潍柴新能源动力公司副总经理祝成祥表示,“公司新一代电池,系统循环寿命提升超60%,重量较竞品轻5%,低温适应性支持-35℃至65℃极端环境。”此外,公司与雷沃重工联合打造的智慧矿山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已在新疆矿区实现常态化运营,计划2026年全面推向市场。

  拓展海外高端市场

  公司近日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潍柴动力实现营业收入2157亿元,同比增长0.8%;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26.5%;扣非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30.3%。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全年毛利率达22.4%,同比增加2.1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达261亿元。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潍柴动力动力总成、整车整机及关键零部件业务营收达898亿元,毛利率提升1.6个百分点至19.5%。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潍柴动力发布的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09%柴油机连续四年刷新世界纪录,三款全新的燃气4.0动力新品WP3NNG、WP8NG、WP16NG,形成覆盖轻卡、中卡和重卡全场景的燃气动力矩阵,其中WP16NG4.0燃气发动机市占率稳居行业首位。

  高端领域持续爆发。2024年,潍柴高端大缸径发动机强势突破,支撑数据中心业务实现爆发增长,总销量8132台,海外占比62.2%。其中数据中心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48%,成为公司的新增长极。

  在海外市场方面,公司发动机出口量达6.9万台,同比增长5%;重卡整车出口销量5.9万辆,同比增长15%,市占率提升至20.4%;农业装备出口销量1.6万台,同比增长37%。在海外产业方面,海外控股子公司德国凯傲集团营收115亿欧元,净利润3.7亿欧元,同比增长17.5%。

  潍柴动力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将聚焦新能源业务增速“翻番以上”目标,加速电驱动系统商业化,推动燃料电池技术攻关;同时深化数智化转型,拓展海外高端市场,并持续优化后市场服务体系。公司强调,将以“科技领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全面筑牢优势主业,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高质量完成全年经营目标任务,持续为股东带来高价值回报,向世界一流高端装备跨国集团迈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