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中恒集团:三大业务板块平稳发展

  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中恒集团(600252)3月28日发布年报,2024年,公司营收利润同比下滑。公司表示,公司亏损与商誉计提、投资损失等非经营性因素有关,来自公司主营业务经营的影响相对较小。

  资产质量优良 未来盈利空间可期

  中恒集团介绍,短期业绩调整背后,公司未来利润空间值得期待。根据财报显示,中恒集团持有国海证券2.45亿股股票,2024年度该部分股票产生了超过2亿元的浮盈。依据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这部分浮盈暂未在当期利润表的投资收益项目中予以体现。

  经营层面,公司多措并举,实现多点开花,为未来业绩向好发展增添更多可能性。2024年公司在医院渠道之外的药房、商超、电商等渠道扩张成效显著,成为公司新增长引擎。并且继续在研发端、产品端、市场端协同发力,为未来高质量成长夯实基础。

  相比利润表而言,资产负债表更能综合反映出公司多年来发展成果。在资产状况方面,中恒集团持续保持稳健。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账上拥有货币资金规模达40.5亿元,另外还有交易性金融资产0.9亿元,加起来超过41亿元。充裕的资金储备,不仅为公司做大业务、做深研发夯实基础,更为后续并入优秀项目铺就通途,也是公司在今年继续实施3亿元-5亿元大手笔回购并注销的底气所在,有效增强长期投资者持股信心。

  年报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为31.5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为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优秀值;流动比率达2.35,营业现金比率为21.02%,具备强劲的短期偿债能力。系列数据表明中恒集团在债务管理上较为审慎,财务风险极低。有助于提升公司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为未来的大规模资金运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大业务板块稳步发展

  经营层面,中恒集团介绍,2024年公司医药板块院内、院外两大渠道双管齐下;健康食品、日化美妆产业持续发展。

  医药板块方面,在传统院内业务上,中恒集团力求稳住基本盘。以拳头产品血栓通的市场表现来看,2024年成功中标执行集采的22个省份,并在2024年12月公布的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带量采购(首批扩围续接)中成功续标,于年内完成开发空白医疗机构281家,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院外渠道扩张成果显著,中华跌打丸纯销型配送商业已优化至484家,跌打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6.12%。复方蛤蚧口服液通过互联网新营销模式快速引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7.80%。

  健康食品方面,全渠道覆盖驱动市场扩张。线下市场覆盖益丰、老百姓等头部连锁约6000家中型药店、永辉等商超近1300家门店,药线渠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1.85%;零食渠道头部连锁销量同比增长60.2%。

  日化美妆方面,实现对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04%。线下市场覆盖超千家KA门店,线上全渠道销售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天猫自营成交额同比增长超98.9%;拓展京东自营与京东慧采,整体成交金额同比增长625%;多款牙膏产品入选天猫牙膏销售榜前三。

  三端协同发力筑牢成长根基

  中恒集团表示,着眼未来发展,公司紧握研发、产品、市场三条主线,协同发力,多点突破。

  研发端,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近1.48亿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6.51%;近五年累计投入研发金额超7亿元,处于医药工业行业良好水平之上。公司积极加速“产学研用”融合,年内新增3个省级科研平台,共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1个。新增有效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布《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推动三七花、三七茎叶、三七须根在广西获批准用于食品生产。

  在产品端,中恒集团是中国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是中国天然药物的创新开拓者、中药现代化的领导企业之一,旗下有“中华”“双钱”“田七”“晨钟”“卡纳琳”“莱美舒”等知名度品牌,并且拥有丰富的产品批文。如梧州制药拥有14大类剂型217个品种,299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9个原料药登记号。新增5个创新药立项,引进“三芪颗粒”,研制成功后,公司将成功切入市场广阔的慢性肾病领域。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药物销售额已超36.28亿元。同时,在健康消费和日化美妆板块,新品已投产上市51个。持续的新品注入,使得产品矩阵日益多元且丰富,为公司进一步扩张市场版图筑牢根基,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在市场端,中恒集团携手多家医药领域标杆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公司与华润三九进一步深化合作。999止咳药家族中的三蛇胆川贝膏是由中恒集团旗下梧州制药生产、华润三九成功营销的典型案例。公司将进一步推广创新模式,就推动技术协同与品牌联动展开深入探讨,进一步释放合作优势。为加快出海步伐,中恒集团在去年9月与复星医药、南宁产投统一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开展东盟国家的成熟药产品出海贸易,搏击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