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制储输用全链条布局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刘杨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完善充(换)电站、加氢(醇)站等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健全氢能制储输用标准。

  氢能产业科技含量高,可以有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制氢需求增加、加氢设施建设提速,产业链上游电解槽招标项目将持续增多。机构预测,到206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15%,带动形成10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

  政策持续发力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定位。

  制储输用是氢能发展的关键环节。相比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仍有不小差距,需加大力度开展科技攻关。

  “氢能将在碳中和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次《意见》的发布将促进氢能制储输用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解决困扰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通过完善充(换)电站、加氢(醇)站等基础设施网络,为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编制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序推进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稳步开展氢能试点示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拓展氢能应用场景。

  为加快建立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引领氢能产业发展,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和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立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制修订30项以上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重点加快制修订氢品质检测、氢安全、氢能管道、加氢站、加注协议、燃料电池等方面的标准,打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

  2月29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多个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

  降低成本是关键

  目前,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的综合成本较高,氢能规模应用受到一定影响。“困扰氢能广泛应用的关键障碍是‘氢太贵’。”光大证券研报称。

  从制氢环节看,“在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在部分地区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工程,形成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体、煤制氢及生物质制氢为补充的多元氢气制取格局,优化制氢结构。”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张灿表示,在氢气输送方面,目前以氢气运输专用车辆为主,未来可采用管道输送,进一步降低氢气输运成本。

  氢气储运环节成本较高,制约了氢能产业发展。张灿认为,应鼓励建设油、气、电、氢、储一体的新型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降低加氢站建设费用。同时,加大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压缩机、高压储氢瓶等关键设备的研究,加快国产替代进口,大幅降低氢燃料电池、加氢设备的成本,推动氢燃料电池车大规模应用。

  在林伯强看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氢能规模化储运面临挑战。“风电、光伏资源丰富地区,可以充分挖掘绿氢制取潜力,大幅降低成本。”

  为降低氢能产业成本,提高产业效率,上海市日前提出,将进一步完善氢能产业链,形成从氢能生产、储存、运输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到2025年,上海市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出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已建成15座加氢站,年加注氢气量达到120万公斤。

  挖掘投资机遇

  今年以来,多地密集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涉及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培育。

  4月8日,《郑州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发布,提出到2025年,郑州市氢能产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少于5家,提高涉氢装备制造能力,力争氢燃料电池系统产量达到10000套,氢燃料电池整车产量达到5000辆。

  4月17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加快重点行业车辆“油换电”“油换氢”,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北京市提出,今年底前,新增和更新的机场大巴、环卫车、4.5吨以下邮政车、轻型物流车辆的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车比例要分别达到30%、40%、50%和80%。

  部分地区出台政策,鼓励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

  2月29日,山东省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对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的通知》,自2024年3月1日起,对行驶山东高速公路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政策试行期2年。

  根据《广东省广湛氢能高速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计划于2024年6月-2025年12月,探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模式,打造零碳物流示范样板。

  在政策的推动下,氢能产业将加快发展,产业链多个环节将受益。长城证券认为,公共区域加氢设施建设有望加快。随着氢能需求增长,产业链上游电解槽招标项目会增多。

  光大证券认为,氢能产业科技含量高,可以有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绿色低碳新产业链。预计到206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15%,带动形成10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