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真金白银提振信心 上市公司回购增持热度持续

黄一灵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黄一灵)3月8日至3月10日,沪市11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增持回购方案,既有头部公司大额回购,也有公司董监高、实控人“自掏腰包”,多措并举积极回馈投资者,充分展示了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强烈信心。据了解,近年来沪市公司积极践行分红、回购、增持等回报措施,频次、金额屡创新高。2024年以来,沪市分别新增回购、增持方案358单、174单,其中回购方案已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

综合施策确保回报措施不断档

目前上市公司增持、回购紧锣密鼓开展中,优回报的公司群体正在强势扩容。

回购方面,截至3月7日,沪市公司存续中回购达540家次,对应计划回购金额区间469.43亿元至879.04亿元,累计已回购324.11亿元。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公司回购股份用于注销。据统计,2023年以来,超50家次沪市公司开展注销式回购,涉及回购金额上限约110亿元。

增持方面,不少公司控股股东真金白银力挺上市公司,通过大手笔增持释放对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信心。截至3月7日,沪市存续中增持达208家次,对应计划增持金额区间154亿元至273.92亿元,累计已增持76.8亿元。除新增计划外,沪市公司股东也积极推进并完成前期增持承诺,时时刷新进度。济民医疗发布增持进展,3月7日和3月8日,公司部分董事、高管、核心人员及关联公司员工增持超1000万元,增持股份约17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2%。

一年多次分红 回购渐成风尚

不少沪市公司在回购结束时,立即开展新一期回购计划。

三安光电连续推出两期回购方案,1月31日,公司在第一期10亿元回购完成后,董事长又提议5亿元至10亿元回购方案,最新公告显示公司回购金额已达4.36亿元。再如杰克股份,公司足额完成3.8亿元回购方案后,又抛出1亿元至2亿元回购方案,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分红作为投资者回报最直观的方式,是投资者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其稳定性和持续性是衡量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经统计,2023年已有118家沪市公司开展季度分红(不含年度分红),金额合计达2274亿元。上市公司通过一年多次分红,充分传递出公司盈利能力稳定、财务状况良好的信号,提升市场形象。季度分红的公司中,有36家已经发布业绩预喜公告。例如国电电力中期分红8.92亿元,预计2023年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3亿元至58亿元,同比增长92.92%至111.12%。

此外,年内还有多家沪市公司发布2023年度现金分红计划,稳定市场预期。3月6日晚,凤凰传媒控股股东凤凰集团提议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以提高股东回报,与全体股东共享公司经营发展成果。绝味食品在提质增效重回报方案中进一步明确,2023年度分红比例超过50%,用实际行动回报投资者。华旺科技董事长对公司分红进行提议,2023年度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不低于8.50元,同时建议结合2024年上半年实际经营情况,开展中期分红,建议2024年在2023年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分红比例。

头部公司重回报更显投资价值

分红、回购、增持既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重要“锚点”,也是高质量上市公司的直观表征。

中国移动、中国东航、中国电建等增持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在分享价值,通过股东增持、公司分红回购巩固优质上市公司形象。从重要指数看,上证180、科创50成份股公司回购力度更大,引领示范效应显著。其中,海尔智家、宝钢股份的正在推进的回购方案斥资金额上限将达30亿元。

长期来看,现金分红成为了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的“新渠道”。日前,中国平安公告称,高度重视对投资者的合理投资回报,自2012年至2023年中期,其分红水平连续11年持续提升,累计分红24次,分红总额超过2800亿元。预计2023年全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40%。中国石化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黄文生表示,公司注重股东回报,累计分红5600亿元,超过了在市场融资总额达6倍,A股折合年化收益率为8%。无独有偶,贵州茅台的分红总额是融资总额的80倍。

银行业方面,工商银行在互动平台上称,其近年来分红比例一直保持在30%左右。2022年分红比例为31.3%,以2023年6月末股价计,A股股息收益率水平为6.3%,H股股息收益率水平为7.9%,远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及大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

实业上市公司也在分红方面积极进取。宝钢股份前期公告,拟以不超过30亿元的自有资金回购公司A股股份。截至2024年2月底,公司已回购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约为1.51%,已支付金额合计达20.39亿元。自2000年上市以来,公司现金分红比例逐步由40%提升至50%,累计分红总额达1151亿元。(注:文中统计数据均来源于Wind)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