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凯立新材:聚焦主业发展 定增项目助力多领域布局

何昱璞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何昱璞)科创板上市公司凯立新材日前披露了关于公司定增项目第二轮问询函的回复材料,此前2月6日,凯立新材发布定增预案,拟向特定对象发行募集不超过10.75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PVC绿色合成用金基催化材料、高端功能催化材料产业化项目、先进催化材料与技术创新中心及产业化建设项目、稀贵金属催化材料生产再利用产业化项目等多个项目。

  公告显示,公司一直围绕“催化制备和催化应用技术”这一核心做好产业链布局,以解决行业关键问题和进口替代为主攻方向,在为客户提供贵金属催化剂的同时,也能提供客户所需的高端非贵金属催化剂等产品,不断增强公司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公司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

  IPO募投项目即将建成

  凯立新材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贵金属催化剂产品,贵金属催化剂加工服务和催化剂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服务。其中2022年贵金属催化剂销售业务占收入比重为90.2%,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贵金属催化剂加工服务占收入比重为 7.37%,而催化剂应用技术服务占比仅为0.7%。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精细化工、基础化工和环保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其中精细化工领域中细分领域包含医药领域,应用在抗生素、抗病毒、新一代靶向肿瘤治疗药物、维生素类、抗心衰类、降糖类物、甾体类激素类等方面,公司客户群体广泛,合作良好。

  公司披露,首发募投项目“先进催化材料与技术创新中心及产业化建设项目”是以建设研发中心为主,旨在增强催化材料与应用技术的研发能力,同时进行系列催化材料、催化应用技术等中试放大和批量试产,以满足工程化、产业化的研发目标。公司首发募投项目“稀贵金属催化材料生产再利用产业化项目”主要是新建500吨金基无汞催化剂产能和1300吨氧化铝载体类贵金属催化剂新产品产能,并建设200吨精细化工用炭载贵金属催化剂产能,在新产品落地的同时,为现有精细化工领域所需催化剂产品增长预留产能空间。 

  对此,为了推动上述两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公司通过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继续投资用于“先进催化材料与技术创新中心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和“稀贵金属催化材料生产再利用产业化项目”的建设。

  公司在回复函中披露,“先进催化材料与技术创新中心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和“稀贵金属催化材料生产再利用产业化项目”,目前正在按照公司的规划推进建设,预计2023年12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新扩产项目前景可期

  根据凯立新材披露,本次募投新增项目“PVC绿色合成用金基催化材料生产及循环利用项目”系扩大现有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稀贵金属催化材料生产再利用产业化项目”在500吨金基无汞催化剂产能的基础上,根据PVC无汞化生产的进程、市场需求和公司金基无汞催化剂规模化应用的现状,继续扩大金基无汞催化剂的生产能力,并配置废金基催化剂回收再利用产能,以构建为客户提供从金基无汞催化剂制备、再生和回收再利用的完整供应体系。 

  而本次募投新增项目“高端功能催化材料产业化项目”系围绕公司多年来 重点研发项目的成果和已形成的核心技术所布局的产业化项目,主要对氢燃料电池铂系催化剂和铜、镍为活性组分的非贵金属类催化剂进行产业化建设。

  其中,新增氢燃料电池铂系催化剂生产线,对“先进催化材料与技术创新中心及产业化建设项目”氢燃料电池铂系催化剂批量试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已规划5吨产能的基础上新增15吨产能,以满足氢能市场快速发展催生的催化剂国产化需求;同时,新增高端铜系、镍系催化剂生产线,依托公司多年积累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研发成果、技术经验以及相应的市场需求,结合贵金属催化剂的产业化能力和技术积累进行新产品布局,通过产品性能优势获得市场认可,在该领域实现进口替代、技术迭代和产业引领,提升高端非贵金属催化剂产品国产化率。

  天风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按照募投项目产能规划来看,项目包括:PVC无汞催化剂3000吨(及3500吨回收产能);铂系催化剂15吨(燃料电池);铜系催化剂2500吨(煤制乙二醇等);镍系催化剂1500吨(联吡啶合成、加氢专用等);碳载催化剂700吨(PVC、炼油连 续重整等);氧化铝载体催化剂1300吨(煤制乙二醇、烷烃脱氢等)。主要扩张领域包括氢能、PVC无汞催化剂、乙二醇和丙烷脱氢用氧化铝催化剂,以及多个基础化工领域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定增项目向着过去储备的多个在研产品方向扩张,对未来在这些领域的成长充满信心。

  据悉,凯立新材本次募投新增项目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展开,系公司多年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也是前次募投项目的补充和发展,旨在进一步延伸公司催化产品和技术在精细化工、基础化工和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扩大产能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