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迪尔化工:以硝酸技术优势为支撑延伸产业链条

张鹏飞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迪尔化工厂区 公司供图

  5月24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山东华阳迪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迪尔化工”)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举行。公司董事长孙立辉表示,公司将坚持技术开发与市场开发并重的战略,发挥既有的区位优势、人才技术优势和所在园区的产业集群优势,以硝酸技术优势为支撑,不断延伸和扩大产业链条,加快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步伐,以供应优质的熔盐储能新材料为目标,努力提高产品适应市场能力,保持并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国内主要硝酸生产商

  “公司专业从事硝酸及其下游产品硝酸钾、硝酸镁、熔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迪尔化工总经理高斌在业绩说明会上介绍。

  据介绍,公司深耕硝酸、硝酸盐领域。其中,硝酸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公司从事其研发、生产及销售已超过20年,目前已成为国内主要的硝酸生产商。公司以高品质驱动高质量发展,凭借自主掌握的工艺技术以及长期积累的生产管理经验,生产的浓硝酸产品质量稳定,高于国家标准;稀硝酸产品浓度覆盖范围广、产品纯度高,可满足稀土、电子、试剂等高端行业需求。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硝酸行业供需格局不断优化,其中以苯胺、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行业为主的浓硝酸需求市场已整体趋稳。同时,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推进、新兴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光热储能规模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新型环保肥料、新兴工业、光热储能等市场需求将带动稀硝酸的消费,公司硝酸业务在稳健发展的同时亦具备长期增长潜力。”孙立辉表示。

  公司依托装置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布局硝酸盐等业务有近10年。随着公司业务布局的扩大与竞争实力的提升,硝酸镁产品已获得欧盟REACH认证,硝酸钾产品纯度高,可满足熔盐储能、光学玻璃制造等高端应用需求。基于优良产品质量以及长期积累的良好供应口碑,公司逐步构建了成熟的供销网络,与上下游优质客户、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已逐步成为“硝酸-硝酸钾、硝酸镁-硝基水溶肥”“合成氨-硝酸-硝基苯-苯胺、橡胶助剂”产业链核心企业。

  营收利润双增长

  公司以硝酸产品为核心一体化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建成一批关联性强、环保性好、集约化高、资源节约型的化工项目,形成了硝酸及下游产品硝酸钾、硝酸镁、硝基水溶肥产业链条。

  孙立辉介绍,公司未来增长点主要为新建13.5万吨/年硝酸项目以及年产20万吨熔盐储能(一期)募投项目。“其中,新建13.5万吨/年硝酸项目预计今年四季度建成投产;年产20万吨熔盐储能(一期)募投项目拟新建10万吨/年两钠生产装置、20万吨/年熔盐复合装置,计划2023年下半年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底建成,2025年上半年投入运行。

  目前,迪尔化工研发创新主要围绕主产品的新品类拓展、针对生产工艺的提质、降本增效及精细化展开,自主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其中,提升质量方面,公司浓硝酸品质高,精制酸可满足稀土等行业客户的高端需求、精制硝酸镁可作为水处理剂的原材料、高纯硝酸钾可满足熔盐需求;降本增效方面,公司拥有酸性水综合利用、循环水系统优化和气流烘干技术,单项技术每年为公司节约的实际成本都超过百万元。

  业绩方面,迪尔化工2022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63.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34.37万元,同比增长125.7%。

  公司董秘卢英华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2022年度公司收入与利润同比增长较高,为提高公司财务的稳健性,增强公司发展后劲,实现公司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本年度未进行利润分配。公司将在努力做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回报全体股东。”

  抢先布局熔盐储能领域

  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已是我国“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熔盐储能技术作为能够解决弃风弃电问题的关键,将受到光热发电行业发展提速的有力带动。

  孙立辉介绍,公司通过募投项目建设进一步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形成“硝酸-高纯硝酸盐-熔盐”一体化格局。

  对于布局熔盐业务,孙立辉表示,在我国新能源产业逐步向高质量跃升发展的背景下,可应用于光热发电、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零碳园区”清洁供热供气等场景下的熔盐储能技术前景广阔,公司尤其看好熔盐级硝酸盐的产品市场。因此,公司紧随行业机遇抢先布局。

  目前,公司硝酸钾生产已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准,通过自主研发,公司完成了熔盐级硝酸钾产品的生产技术突破,并实现熔盐级硝酸钾的量产与销售,是国内现阶段少数无需二次加工提纯可直接生产熔盐级硝酸钾的企业之一。2022年,公司熔盐级硝酸盐销售订单量超过3000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