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宏景科技董事长欧阳华:打造国内一流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

武卫红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1月11日,宏景科技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日前,宏景科技董事长欧阳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上市后公司将持续强化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并持续加强在智慧政务、智慧民生及城市综合管理等领域的战略布局,成为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

  深耕智慧城市综合服务

  资料显示,宏景科技成立于1997年,公司长期深耕智慧城市领域,主要面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客户,在智慧民生、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园区三大领域提供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前期咨询、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等全流程的综合服务。

  经过多年积累,宏景科技在智慧城市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公司连续14年(2008-2021年)荣获“全国智能建筑行业合同额统计前100名企业”,连续5年(2016-2020年)获“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十佳企业”。

  近年来,公司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19-2021年,宏景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约4.02亿元、5.67亿元和7.31亿元,同期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475万元、6525万元和8814万元。

  据介绍,公司此次上市发行拟募集资金4.56亿元,将用于智慧城市行业应用平台升级项目、AIoT基础平台开发项目和营销系统升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申万宏源研报分析认为,上述募投项目与公司主营业务密切相关,将从研发、销售、经营周转等方面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并促进公司战略布局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欧阳华表示,上市后公司进一步发挥公司业务、技术及产品等综合优势,不断推动智慧城市细分行业应用平台的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

  专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在欧阳华看来,宏景科技长期稳健发展,关键在于始终专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公司长期关注国家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政策,并持续跟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GIS、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掌握了智能传感节点与终端开发技术、物联网接入平台技术、基于GIS的数据可视化和分析技术等核心技术,形成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招股书,2019-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约为1944万元、1898万元和3123万元。截至2022年6月,公司已取得33项专利和128项软件著作权,并具备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应用软件模块,有效提升了智慧城市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据介绍,公司基于自研算法和技术中台打造的一款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边缘分析盒产品,又被称为“Ai盒子”,支持一系列自主算法融合解析,具备视觉分析、数据边缘汇聚、联动管理和云边协同等能力,能够为行业用户、集成商、工程商等提供适配多种场景的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获得业内主要客户广泛认可。

  欧阳华表示,人才和科技创新是宏景科技发展的根本,公司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研发团队培育和建设。近年来,公司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引入力度,研发队伍逐年壮大。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公司共有研发人员近150名,其中行业专家5名,研发实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

  凭借较强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目前宏景科技拥有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全面的资质体系,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甲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国际软件能力成熟度最高认证CMMI 5级、涉密信息系统集成甲级资质、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维修一级资格证书等,为公司持续拓展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欧阳华表示,未来公司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核心技术水平,更好服务城市管理和建设智慧民生。

  打造未来新增长极

  在持续深耕智慧城市的同时,近年来宏景科技还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相关产业最新发展趋势,持续加大在信创产业的战略布局和拓展。

  据介绍,信创产业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欧阳华表示,公司在几年前就已提前布局,近年来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增加技术储备并提升竞争优势。数据显示,2018-2021年公司在信创领域的研发投入达1457.36万元,占2018-2021年研发投入总额的16.72%。2021年2月,宏景科技获得广州市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的“信创企业”认定。

  近年来,宏景科技信创领域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已成为公司新的收入增长点。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公司信创项目收入分别为5149万元、7264万元。“目前信创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公司将充分发挥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经验积累和优势,进一步加大在信创领域的布局,打造公司新的增长极。”欧阳华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