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初稿征求各方意见

基本明确达峰路径、重点任务和降碳潜力

张军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钢铁行业是工业领域碳排放第一大户,对于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进程,各方都很关注。7月17日,在2021(第十二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透露,我国钢铁行业已初步完成《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初稿,基本明确行业的达峰路径、重点任务及降碳潜力,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研发投入已超固定资产投入

  “目前全行业正在全面部署和大力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不管有多少路径,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在研究与开发上下功夫,在技术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何文波表示,2020年,中钢协会员企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948亿元,年度研发费用支出总额为1118亿元,研发费用支出总额明显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中钢协会员企业2020年总营收达5.16万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达2.17%。其中,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宝钢股份等5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3%。国际上多数钢铁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比例一般在1%左右,少数投入较高的企业也不会超过2%。

  何文波透露,截至2020年,中钢协会员企业共设有260多个研发机构,有两万八千多名大学本科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所设立的研发机构中从事研发工作。其中,硕士以上研发人员有六千七百多名。这些数字比上一年度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上一年度在研发机构中工作的本科以上研究人员为两万两千多人,去年一年就增长了约28%。同时,在近千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对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的投资额、对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的投资额占比均接近30%。

  更为可喜的是,占中国粗钢产量六成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在技术进步上对行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例如,沙钢在国内民营钢铁企业中第一个建立了技术研究院,第一个聘请国外专家担任研究院院长,在国内建立起了第一条规模化工业生产的薄带坯铸轧生产线并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建龙集团将2019年定为公司创新元年以展示其开始大规模部署创新资源、打造创新能力和构建创新体系的决心,打造3个10创新工程,即建立10个专业技术研究所、10个工艺品种研究所和投资10个外部科技公司。青拓集团专注于不锈钢冶炼和加工技术的开发,开创多项足以影响世界不锈钢生产格局的革命性技术和创新工艺,创新已成其立业之本。

  何文波透露,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起成立“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正在组织全行业紧锣密鼓编制行业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方案,研究碳配额分配核算方案,开展钢铁低碳共性技术研发,完成《钢铁行业碳排放核定标准及基准值测试规范》、建立低碳发展标准体系等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钢铁行业已初步完成《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初稿,基本明确了行业的达峰路径、重点任务及降碳潜力,正在继续征求各方意见。

  超低排放须多方共同努力

  2019年4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环大气[2019]35号):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何文波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共237家企业约6.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占全国粗钢产能的61%左右。首钢迁钢、首钢京唐、太钢集团等12家钢铁企业约8400万吨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改造和评估监测、5家企业完成有组织、无组织或清洁运输部分改造与评估监测,按程序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官方网站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

  何文波说,随着改造工作全面铺开,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一是部分钢铁企业对超低排放改造的重视程度不够,复杂性认识不足,存在采用不成熟治理技术、环保管理意志薄弱、排污许可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二是非重点区域的企业整体改造较慢。三是部分企业对评估监测严肃性认识不足,未认清企业主体责任。第三方保管不严,评估监测走过场,甚至存在排放监测数据造假等弄虚作假和违法行为,触碰法律底线。

  对此,何文波表示,企业应明确自身主体责任,一是确保状态真实,避免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二是选取资质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的施工单位与评估监测机构,第三方机构应实事求是、严格把关,不能唯利是图;三是重治理不可轻管理,应努力做到治理与管理并重,自证守法,实现系统“减污降碳”。

  为了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今年我国还部署了钢铁行业去产能“回头看”和压减粗钢产量的任务。钢铁业内比较关注究竟如何压减产量,一些企业存在平均主义的想法,希望各个企业都有所减产。

  对此,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压减粗钢产量不能搞平均摊派,要结合去产能统筹推进,“不管钢铁企业是技术改造还是升级,关键是去产能,不能空谈去产量。只要产能还在,产量会顺势上来。不能平均大家都减,应该对这些环保绩效差、能耗高,而且是装备比较差的,整个去掉。就是信号非常明确,措施也非常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受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6000万吨,这意味着下半年钢铁去产能和压减粗钢产量的任务非常重。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赵鹏高在论坛上提醒钢铁企业,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在5个方面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一是严格执行禁止新增产能的规定;二是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三是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四是鼓励钢铁行业优化布局;五是提升钢铁行业发展质量水平。

  减污降碳仍面临挑战

  面对“双碳”目标,我国钢铁行业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李新创表示,首先,钢铁总量需求仍处于高位,总量降碳空间非常有限。其次是结构减污降碳需要时间。一是布局结构调整。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能耗指标随钢铁产能指标转移的政策,钢铁产能跨地区转移难度巨大。同时,一些地方出于财政税收压力而产生对钢铁产能的地方保护主义,也会限制钢铁企业的布局优化调整。二能源结构调整。目前高-转长流程工艺结构仍占据主导地位,煤、焦炭占能源投入近90%,能源结构明显高碳化,而企业利用新能源比例有限。三是流程结构调整。中国钢铁流程结构一直以长流程为主导,2020年我国电炉钢产量占比仅10.4%,与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仍有较大差距。四是产品结构调整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结构整体提升。最后,减污降碳工艺技术储备不足,钢铁企业基础储备不足。

  对于“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如何减污降碳,李新创认为,首先要建立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工作机制,将温室气体纳入固定污染源行政管理体系。

  其次,推进重点协同减污降碳任务。一是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和钢铁行业备案管理办法,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和生产项目,严控新增产能。差别化管控粗钢产量,大力推动兼并重组,深入推动布局优化,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着重推动工艺流程结构调整,防止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大力发展具有轻量化、长寿命、耐腐蚀、耐磨等特点的绿色低碳产品,通过提高消费质量和档次,实现下游行业减量用钢、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二是推动绿色布局。深入推动布局优化,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三是深入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四是有序推进电炉短流程炼钢。五是强化能源结构优化,大力推广先进节能低碳技术,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六是加快推动物流运输结构优化。七是建设绿色生态圈。八是鼓励先进协同减排技术示范应用。

  最后,开展减污降碳动态评估、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构建全过程碳排放管控监测与评估集成创新体系。二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钢铁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及评估平台。企业层面,实现企业碳排放信息的智能化管理,为政府及行业层面强化碳排放管理提供基础支撑。行业层面,为企业提供“量化-诊断-融资-提升”一站式绿色低碳服务,指导企业提升碳管理水平。区域层面,实现绿色供应链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包括: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销售回收,搭建上下游相关产业价值链。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